2021年11月30日 星期二

科技產業園區設置管理條例(原加工出口區設置管理條例)

 

三讀通過!「加工出口區管理處」將更名為「產業園區管理局」

2021-11-30

立法院於今(30)日三讀通過《經濟部組織法第十三條》及《經濟部加工出口區管理處組織條例》修正草案,後續待總統公布,並由行政院訂定法案施行日期後,「加工出口區管理處」將正式更名為「產業園區管理局」。


立法院於去(109)年12月30日三讀通過《科技產業園區設置管理條例》,今年3月28日行政院公告後,使擁有55年歷史的「加工出口區」一詞正式步入歷史,並掛上更耀眼的新招牌—「科技產業園區」。為使管理機關與園區名稱相符,賴瑞隆、謝衣鳯及楊瓊瓔等三位立法委員進一步提案修法,將「加工出口區管理處」改為「產業園區管理局」(簡稱「園管局」)。


上述修法草案於今年10月4日在立法院第10屆第4會期司法及法制委員會、經濟委員會第1次聯席會議審查通過,當時審查法案委員除關心機關名稱更改事宜外,亦關切園區開發、土地供應與水電調度等問題,與會經濟部代表加工處楊伯耕處長表示,經濟部已成立專案小組,將全力協處及加速供應,以滿足廠商投資營運需求。


加工處楊處長表示,感謝賴瑞隆、謝衣鳯及楊瓊瓔三位委員和其他連署委員的提案。為迎接園區發展的新里程,未來園區施政將著重於空間擴充、數位轉型、智慧服務及淨零碳排等工作,期使外界感受煥然一新的園區新風貌與組織新氣象。
加工處刻已積極盤點須配合修正的法規命令及後續應辦事項,並同步規劃機關更名相關創新服務事宜,同時亦持續推動屏東園區擴區、高雄軟體園區第二期開發及招商與廠商升級輔導等工作,使園區發展創新深耕、再創高峰。



修正「加工出口區設置管理條例」,並修正名稱為「科技產業園區設置管理條例」

總統令(110年2月3日)華總一經字第11000008931號


順應新時代 加工出口區更名為「科技產業園區」 蘇揆:臺灣有遠見 美好未來被看見


110-03-28

行政院長蘇貞昌今(28)日出席「創新深耕 再造高峰 科技產業園區聯合揭牌典禮」表示,55年前全世界第一個加工出口區在高雄楠梓成立,為臺灣經濟帶來極大成就,感謝全體國人的努力。隨著新時代到來,今日加工出口區在良好基礎上更名為「科技產業園區」,功能更符合現代化的趨勢,也提供更客製化的服務,期盼中央、地方一起努力,高雄有遠見、臺灣有遠見,美好的未來被看見。

蘇院長指出,距今55年前的1966年,全臺灣第一個加工出口區,也是全世界第一個加工出口區在高雄楠梓成立,臺灣的經濟規模從此開始發展。院長回想當時的他正在臺大唸書打橄欖球,今日他可「衝衝衝」,一方面感謝父母給予的好基因,打下基礎;另一方面,在臺大學習民主、自由與人權,使他今天走上政治這條路,打破威權,一輩子為人權奮鬥,今日能站在這裡,如同加工出口區的歷史脈絡,一路走來的過程都有軌跡可循。

蘇院長表示,回顧加工出口區的歷史,其成果是來自全體國人的努力。從中央到地方,包括國內外的廠商、每任政府均有所貢獻,正因為大家一起努力,「勞工有頭路,經濟有前途」(臺語),臺灣才能安居樂業。

蘇院長指出,今日加工出口區更名為「科技產業園區」,是因為來到這個歷史時刻,要為其量身打造。過去55年來,感謝投資政府與民間的所有企業,並在勞工朋友的努力之下,為高雄加工出口區及全臺共10個園區創造成功,也為臺灣經濟帶來極大的成就,政府對此表示最大的敬意與感謝。

蘇院長進一步指出,隨著新時代到來,新的方法、結構及內容均不同,「科技產業園區」將建立在加工出口區過去良好的基礎上,使其更迎合現在的趨勢,並提供更客製化的服務。院長也感謝高雄市長陳其邁就任以來,在短時間內,讓高雄市從擘劃到實現,並以最快的速度,讓科技產業園區「正名」。

蘇院長表示,除科技產業園區正名,他與蔡英文總統及相關部會在今年2月特別赴亞洲新灣區布局,政府將補助110億元興建「亞灣5GAIoT創新園區」。不僅如此,全臺因勢利導,臺商回臺投資金額近1兆2千億元,其中高雄市即超過2千億元。

蘇院長表示,中央、地方的種種作為都只是一個開始,感謝會做事的陳市長率領市府團隊,以及立法委員及議員等民意代表給予肯定,行政院也會大力給予支持。期許中央與地方一起努力,高雄市一定有遠見、臺灣一定有遠見,讓我們一起擦亮眼睛,等著看見美好的未來。

今日揭牌典禮也播放「創新深耕 再造高峰」紀錄片,呈現高雄加工出口區蛻變為科技產業園區的歴程。勞動部許銘春部長也在現場獻唱「孤女的願望」,以動聽歌聲唱出加工出口區的歷史與勞工朋友的心聲,獲得滿場好評及安可聲不斷。隨後蘇院長和經濟部長王美花、高雄市長陳其邁等人,在臺中港科技園區、潭子科技園區、屏東科技園區、前鎮科技園區及楠梓科技園區等5個園區線上同步連線,共同為科技產業園區聯合揭牌,並與現場來賓比讚合影留念。



2021-03-28

引領臺灣經濟起飛的加工出口區,今日起正式更名為「科技產業園區」,加工處今(28)日於楠梓園區舉辦聯合揭牌典禮,由行政院院長蘇貞昌親自蒞臨主持,偕同經濟部部長王美花、高雄市市長陳其邁、勞動部部長許銘春、立法委員及園區代表,透過視訊連線與前鎮、臺中港、屏東及潭子等園區共同聯合揭牌,象徵園區邁入新里程碑。



行政院蘇院長表示,「加工出口區」是臺灣經濟起飛的起點,推動園區正名並非否定過去,而是肯定園區過去55年科技產業轉型有成,期許園區企業先進繼續為臺灣經濟打拼,加速發展科技產業,同時營造安居樂業的環境,讓全體勞工朋友可以享受更好的生活。

經濟部部長王美花也高度肯定「加工出口區」的科技能量,她表示,園區半導體封測產業能量更是領先全球,尤其去年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的衝擊下,園區的營業額、投資額及貿易額皆穩定成長,顯示園區具有厚實的競爭實力。王部長有感園區卓越的轉型績效,為求名符其實,以利園區的擴充、招商及人才引進,於是要求推動園區更名,並於去(109)年核定園區的新名稱為「科技產業園區」,以突顯園區優越的科技能量。

經濟部加工處楊伯耕處長表示,感謝所有區內廠商不斷創新升級,積極發展高科技,創造高產值,才能為園區打造一個更耀眼的新招牌-「科技產業園區」。此外,更感謝行政院及經濟部長官,以及立法院賴瑞隆等立法委員對園區更名案的大力支持,讓「科技產業園區設置管理條例」可以在短期內順利在立法院完成三讀。

更名後的園區將邁向另一個嶄新的階段,「科技產業園區」將朝三個升級目標持續邁進:

一、產業科技升級:自108年起,科技產業園區廠商執行投資台灣三大方案,累積投資超過1,300億元,約占全國11 %,是台商回台投資密度最高之園區。園區將利用此波投資動能,加速推動智慧製造、設備優化、先進材料研發等事項,打造科技產業園區成為國內重要之高階製造中心。

二、服務智慧升級:5G時代來臨,推動智慧升級是當代的顯學,是故園區服務團隊利用更名的契機,全面檢視園區服務缺口,積極導入資源,推動設備智能化、監控雲端化、服務客製化等工作,並開拓數位智能新商機,使園區的服務配合更名可全面升級。

三、環境優化升級:本次「科技產業園區設置管理條例」立法,除了更改園區名稱外,也加入了投資管理、資產活化與促進產學合作等相關條文,期許園區服務團隊積極落實新法令,推動園區設施優化,導入設計美學與創新科技,以營造更優質的投資環境。 


高雄市政新聞

 

經濟部新聞




經濟部加工出口區園區服務版




















園區名中英對照

全名:高雄楠梓科技產業園區(Kaohsiung Nanzih Technology Industrial Park) 
簡稱:楠梓科技園區(NTIP
 
全名:高雄楠梓科技產業園區第二園區(Kaohsiung Nanzih Technology Industrial Park II
簡稱:楠梓科技園區第二園區(NTIP II
 
全名:高雄前鎮科技產業園區(Kaohsiung Cianjhen Technology Industrial Park) 
簡稱:前鎮科技園區(CTIP
 
全名:高雄臨廣科技產業園區(Kaohsiung Linkuang Technology Industrial Park) 
簡稱:臨廣科技園區(LTIP
 
全名:高雄成功物流園區(Kaohsiung Chenggong Logistics Park
簡稱:成功物流園區(CLP
 
全名:屏東科技產業園區(Pingtung Technology Industrial Park
簡稱:屏東科技園區(PTIP
 
全名:臺中潭子科技產業園區(Taichung Tanzi Technology Industrial Park
簡稱:潭子科技園區(TTIP
 
全名:臺中港科技產業園區(Taichung Port Technology Industrial Park
簡稱:臺中港科技園區(TPTIP
 
高雄軟體園區(Kaohsiung Software Park)及臺中軟體園區(Taichung Software Park)不變
 
  


0





2021年11月26日 星期五

院會議案【行政院】教育部「班班有網路 生生用平板-推動中小學數位學習精進方案」報告(110年11月25日)


全面推動中小學數位學習精進方案相關回應

110-11-26

教育部規劃自111年起全面推動中小學數位學習精進方案,4年200億經費將投入包含「充實數位學習內容」、「行動載具與網路提升」、「教育大數據分析」等三大部分。

  本計畫將補充配發行動載具達到偏遠地區學校學生載具比率為1:1、非偏遠地區以學校班級數每6班補助配發1班,教師可依課程教學與數位學習需求輪流借用。行動載具使用比例規劃係參考鄰近國家經驗、國內數位學習相關計畫推動經驗、公會及學者專家等建議,考量3C產品生命週期及後續維修成本等,規劃採購參考規格,並包括保固4年等相關作法,確保現場教學順利運作;配合方案推動,教育部也建議教師依課程需要設計相關課程時,也需參考國健署「護眼123」專案視力衛教與相關指引規劃課程內容。

  而實施數位學習計畫並非提供載具即可完成,本計畫將全面性提升實施科技輔助教學所需之資源、環境、各項軟硬體,包括擴充中小學校與縣市教育網路中心對外連網頻寬、完備教室無線網路、教師專業培訓與增能、補充數位學習教材內容、教育大數據收集回饋及親師生通力配合等各環節搭配,才能發揮最佳數位學習效果。教育部也將持續補助各縣市辦理教師數位學習增能工作坊,培養教師運用數位工具教學基礎概念與能力,累計至今年底培育人數55,517人,占全國中小學教師人數比率28%,預計111年再培育38,000人,累計培育93,517位教師,可達全國中小學教師人數比率48%。

  針對各界有關心之數位學習效果,國外已有多篇研究指出,透過平板輔助教學,能幫助促進學生協力學習能力,學習控制與學習的主導;針對低成就學生,在課程設計上必須提供適性教學,而相較於傳統教科書,使用平板更能夠實踐適性教學。教育部自109年起辦理科技輔助自主學習計畫,輔導教師運用數位學習平臺於四學(學生自學、組內共學、組間互學、教師導學)教學模式,推動WSQA影片觀看學習模式,包含學生觀看影片、討論、發表及筆記紀錄活動。經教育部統計109學年度參與學習扶助計畫學生的通過率,運用數位學習平臺因材網於國、英、數三科通過率均超過未使用學生約20%,顯示透過授課教師運用數位學習平臺及四學教學模式,可以有效提升學生學習成效。教師亦可運用彈性數位載具作為教學輔助工具,對不同學生學習難點給予適性學習指導,配合課程需要規劃教學方式。

  本精進方案也透過載具管理系統(MDM)、數位學習平臺、數位教材與「科技輔助自主學習模式」模式的結合,能符合大部分國際相關研究發現,運用平板促進學習成效與動機之作法,且能有效降低學生分心的發生,也能有效避免學生進入與學習無關之網站或軟體,更專注於學習。


班班有網路 生生用平板-推動中小學數位學習精進方案






推動「班班有網路 生生用平板」 蘇揆:減少城鄉差距 邁向公平優質教育

110-11-25

行政院長蘇貞昌今(25)日在行政院會聽取教育部「班班有網路 生生用平板-推動中小學數位學習精進方案」報告後表示,政府繼推動全國中小學「班班有冷氣、校校會發電」、偏鄉學校「中央廚房大帶小」等政策後,未來4年將再投入200億元,由中央全額出資購置61萬臺行動載具,預計明(111)年9月前,優先提供偏鄉學生1人1機使用;同時亦推動公私協力開發數位教材、補助縣市學校採購優質教材、提升學校連網頻寬服務等措施,讓教材更多元、生動,進而減少城鄉差距,邁向公平優質的教育。
 

蘇院長表示,教育部運用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特別預算經費,投入150億元推動數位學習,強化校園高速網路,已從原本的1成提升至近100%;在布建教室無線網路方面,也從原本不到4成,現已加倍提升至8成多,同時也建置6萬1千多間智慧學習教室,並配發約21萬臺行動載具。
 

蘇院長指出,今(110)年5月因疫情關係,全國各級學校採「停課不停學」方式,學生均改為居家學習,在學校老師、家長、學生共同配合下,全國已順利轉換新的學習模式。院長強調,面對數位時代來臨,數位學習本就是教育趨勢,疫情改變了世界,更加劇此一潮流,讓數位學習成為主流,臺灣是數位大國,具有發展數位科技的雄心壯志,也應順此趨勢發展,而從此次疫情經驗中也可發現,對於偏鄉、經濟弱勢、多子家庭來說,並非每個家庭都具備相對應的數位設備可供學習。因此經盤點檢討後,決定要用政府的預算來幫助每一個孩子、每一個家庭,也讓國家進入數位學習的新時代。
 

蘇院長表示,教育部今日提出的報告案,預計未來4年要再投入200億元,包括在明年9月前,由中央全額出資購置61萬臺行動載具,優先提供偏鄉學生1人1機使用;公私協力開發數位教材內容,及補助縣市學校採購優質教材;提升學校連網頻寬服務、運用科技輔助學習落後學生,讓居住在城鄉的孩子皆可使用更多元、生動的教材,讓學習變得豐富、有效。
 

蘇院長指出,他希望本案的推動,不僅是投入預算、布建硬體設施而已,更重要的是,藉此機會逐漸提升學科課程、通識與人文課程數位內容的豐富性,更貼近生活上的應用,同時也可整合部會推動的重要政策,如語言教學、向山、向海致敬、國家綠道、再造歷史現場等,鼓勵公私部門共同提供培養孩子成為大國民的數位內容,並提升孩子應用科技進行自主學習的能力,進而減少城鄉差距,邁向公平優質的教育。
 

此外,蘇院長也請教育部及相關部會一併加強孩童的網路素養教育,讓他們明瞭查詢正確知識的方式、分辨網路訊息的真假,並確保兒童及青少年上網安全、防止數位霸凌,同時做好校園資安管理,妥善保護數位學習個資等。院長強調,在數位學習、數位教學成為主流之際,也應讓孩童瞭解相關知識,並能有所因應防備,就如同新的交通工具雖然便利,但仍有其危險性,因此民眾在使用時,也應遵守相關規則,這都是學校教育及機會教育的一環,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能受到保護,並及早接受相關訓練及學習。
 

蘇院長指出,近年來,政府舉全國之力,讓下一代能在最好的環境快樂學習,明年3月「班班有冷氣,校校會發電」的目標就會實現,屆時孩子將會在舒適的環境中學習成長,而學校透過布建太陽能光電設施所創造的發電量,也比增設冷氣的耗電量還多;此外,明年9月,偏鄉學校也將採「中央廚房大帶小」方式,並由專車將熱騰騰的午餐準時送達學校,再加上今日報告的「班班有網路、生生用平板」,相信臺灣下一代不只是吃得更好,也能學習得更好。


班班有網路 生生用平板-全面推動中小學數位學習精進方案

110-11-25

行政院蘇院長今(25)日在行政院會聽取教育部報告「推動中小學數位學習精進方案」,政府將自111年起投入經費117億元,連續4年總預算達200億元,針對全國中小學1年級至12年級全面推動數位學習精進計畫,達成「班班有網路 生生用平板」。

  教育部指出,透過前瞻基礎建設計畫106年至114年投入150億元,強化校園網路佈建與建置智慧學習教室等設施作為基礎,在經歷疫情期間加速數位教學推動,教育部在盤整現有數位建設基礎下,提出「中小學數位學習精進方案」,規劃「數位內容充實」、「行動載具與網路提升」及「教育大數據分析」3項計畫,期透過本方案達成「教材更生動」、「書包更輕便」、「教學更多元」、「學習更有效」、「城鄉更均衡」5大目標。

  數位內容充實計畫主要為數位內容開發及補助縣市學校採購數位內容及教學軟體,以學生願意讀、感興趣、易理解,可學習到教材中的知識為前提,透過公私協力及部會合作開發多元化數位內容,包括發展學科課程及非典型課程,以影音、遊戲式、虛擬實境、模擬互動等形式呈現,並建立優質數位內容採購機制,讓教材更生動、教學更多元。

  行動載具與網路提升計畫擴充中小學校與縣市教育網路中心對外連網頻寬,補充3.09萬臺無線AP,完備教室無線網路,達成班班可無線上網目標。前因疫情影響學生改採居家學習,行動載具仍有不足,因此,除現有已配發各縣市20.7萬臺行動載具外,教育部將再規劃投入61萬臺學習載具,並搭配行動載具管理系統派送學習內容與APP,在此規劃下,配發總量達到偏遠地區學校學生載具比率為1:1;非偏遠地區則以學校班級數每6班補助1班方式配發,教師依課程教學與數位學習需求輪流借用,達到生生用平板目標,並延伸擴大數位學習場域,強化數位科技與課後扶助應用並透過運用遠距陪伴學習與跨校共學,讓數位學習成為偏鄉師生的日常,城鄉教育更均衡。本計劃也將整合大學與民間能量建立在職教師增能機制與支持系統,提升教師數位教學能力。

  教育大數據分析計畫則是運用學生線上學習資料建置教育大數據資料庫,作為學習成效、教學模式、政策研訂與數位內容改善的基礎,讓城鄉學習更均衡,未來在符合資安前提下建立去識別化開放資料,提供民間加值創新運用。

  教育部表示,配合方案推動,教師依課程需要設計相關課程時,也需參考國健署視力衛教建議,並持續進行學生使用載具的網路素養教育及宣導,確保兒童及青少年上網安全與強化校園資安管理。本方案推動呼應國際數位學習趨勢,以「偏鄉學校數位優先」的原則,並於疫情期間可支援經濟弱勢及多子家庭缺乏載具時使用,以縮減城鄉教育落差達公平教育的目標。



0



運動i臺灣2.0計畫

  

i運動資訊平台 https://isports.sa.gov.tw/

 

I運動 | Facebook

 

110年運動現況調查成果發表記者會 運動健康樂生活 多元運動i臺灣

110-11-24

體育署今(24)日公布110年運動現況調查成果,參與運動人口比例達80.2%,規律運動人口比例達33.9%,自103年開始連續8年穩定維持33.0%以上(規律運動7333定義:每週運動3次以上;每次運動30分鐘以上;運動時會流汗也會喘)。今年雖然受到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疫情影響,民眾減少戶外活動,但是在家運動的比例顯著增加,顯示民眾更關注身體健康,維持運動好習慣。

105年起體育署推動「運動i臺灣」計畫(至110年),以運動生活化為目標,鼓勵沒有運動習慣者從事運動,進而達成「自發、樂活、愛運動」之願景,有效提升民眾規律運動,成果豐碩。為持續瞭解全民運動推展各項政策的執行情形,體育署委託世新大學進行「運動現況調查」,主要發現結果如下:

一、疫情使民眾更關注身體健康,規律運動人口提升

1.民眾關注身體健康恢復運動習慣,規律運動人口比例逆勢成長為33.9%

在體育署多年來推廣全民運動政策下,民眾已逐漸養成運動習慣。雖然去年(109年)開始的疫情一度影響民眾的運動行為,但也使民眾更關注身體健康並恢復運動習慣。110年規律運動人口達33.9%,較109年(33.0%)增加0.9%。民眾平均每週運動次數為3.83次,較109年(3.72次)增加0.11次;運動強度為44.4%,較109年(42.8%)提高1.6%。

2.疫情改變民眾運動模式,在家運動比例大幅增加

受到疫情影響,許多學校運動場地管制進入,民眾運動地點以公園的比例最高(35.4%),其次是人行道/道路(26.2%),學校運動場地(25.8%)。疫情也改變了部分民眾的運動模式,在家運動的比例(15.3%)較109年(9.0%)大幅增加6.3%。

二、女性規律運動人口增加,帶動整體規律運動人口提升

1.女性參與運動政策見成效,女性規律運動比例增加為32.4%,兩性差距縮小

從性別來看,男性規律運動比例為35.4%,較109年(35.7%)略為下降0.3%;女性規律運動比例為32.4%,較109年(30.4%)大幅增加2.0%;由於女性規律運動人口提升,因此帶動整體規律運動人口增加。此外,兩性規律運動比例的差距也縮小,109年兩性規律運動差距為5.3%,今年縮小差距為3.0%。

2.疫情改變民眾運動類型,武藝/伸展/舞蹈和室內運動的比例大幅增加

疫情影響改變了民眾的運動類型,從事武藝/伸展/舞蹈的比例為18.6%,較109年(14.7%)增加3.9%,室內運動的比例為17.6%,較109年(12.7%)增加4.9%。從運動項目來看,女性最常做的前五種運動項目是散步/走路/健走、伸展操/瑜珈/皮拉提斯、慢跑、在家健身訓練以及爬山。男性最常做的前五種運動項目是散步/走路/健走、慢跑、在家健身訓練、籃球以及爬山。

三、各族群運動政策與活動推動有成,企業職工規律運動增加

1.藍領、白領、商店老闆/主管、家庭主婦、退休者規律運動比例增加

體育署推動各族群運動政策與活動卓有成效,藍領規律運動比例21.5% (較109年增加2.3%)、白領25.2%(較109年增加1.1%)、商店老闆/主管31.1%(較109年增加1.0%)、家庭主婦規律運動比例36.8%(較109年增加1.6%)、退休者60.0%(較109年增加1.4%)。

2.疫情期間規律運動者自評快樂的比例較高,具體實踐運動健身、快樂人生

民眾自評生活快樂的比例為79.9%,其中規律運動者自評快樂的比例為83.0%,高於非規律運動者的78.1%,顯示規律運動者具體實踐了「運動健身、快樂人生」的目標。

四、穿戴式裝置與線上訓練成為未來運動健身趨勢,科技體適能檢測支持度高

1.戶外活動、線上訓練、穿戴式裝置是未來運動健身趨勢

本調查以美國運動醫學學會(ACSM;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運動健身趨勢調查的項目,詢問網路民眾的意見。調查結果,台灣民眾認為是戶外活動的比例最高(37.1%),其次依序是線上訓練(25.2%)、穿戴式裝置(23.5%)。而2021年全球運動健身專業人士調查結果,未來趨勢依序為線上訓練、穿戴式裝置、體態訓練、戶外活動等,與本調查結果有相當程度的一致性。

2.九成五網路民眾支持科技體適能檢測,四成三網路民眾使用穿戴式裝置

體育署自106年起進行「國民科技體適能檢測試辦計畫」,每年與大專校院、運動用品量販門市合作,辦理許多免費檢測活動。本年度網路調查結果顯示,41.1%網路民眾聽過科技體適能檢測活動,較109年(33.9%)大幅增加7.2%;有95.0%網路民眾表示支持科技體適能檢測活動。另外,43.1%網路民眾使用穿戴式裝置,較109年(34.5%)大幅增加8.6%。

註1:穿戴式裝置如手機計步功能、運動手錶 、運動手環等;

註2:科技體適能檢測共分為運動安全評估、檢測項目(身體組成分析、肌力適能檢測、柔軟度適能檢測、心肺適能檢測)及數據雲端登錄三項。

本年度調查內容透過問卷了解民眾的思維,以作為本署未來推出多元化運動服務的參考。展望未來,「運動i臺灣2.0計畫」將於111年開始推動,協助地方政府推展縣市體育活動和發展地方特色運動,並強化質精量足的運動專業人力,營造友善運動環境服務,整合運動與健康促進,期能逐步落實「運動健身、快樂人生」之目標。

研究設計:本研究針對全國13歲及以上的民眾,在110年8月至10月進行市話訪問。採用分層隨機抽樣法,成功訪問25,598份有效樣本,在95%信賴水準下,抽樣誤差不超過±0.6%。連江縣至少完成385份,臺北市、新北市、臺中市、臺南市、高雄市與桃園市等六都至少各完成1,510份,其餘15縣市各完成至少1,067份。網路調查採用網路自填問卷調查法,根據台灣網路資訊中心公佈之「2020年台灣網路報告」,12歲以上Facebook用戶約占94.2%,其次為Instagram,約占39.2%。本次網路調查透過FB/IG,發送調查廣告連結至13歲以上用戶,總計有效樣本為1,182份。



運動i臺灣2.0計畫公告

 

運動i臺灣計畫將於1101231日屆期,公告下一期推展全民運動計畫說明如下:

 

一、計畫名稱:運動i臺灣2.0計畫 

二、執行期程:11111日至1161231 

三、施政方向:

(一)推展縣市體育活動

(二)強化質精量足運動專業人力

(三)發展地方特色運動

(四)優化運動友善服務

(五)整合運動與健康促進 

如附件 運動i臺灣2.0計畫PDF


FORMOSARACE【教育部】營造休閒運動環境計畫(體育署)




2021年11月25日 星期四

松山文創園區

 

松山文創園區


松山文創園區 SCCP Taipei


9/30歷史上的今天!松山文創園區開園十年


匯集開園3650天的精彩 專刊「松菸世代」搶先看


  十年前的9月30日,對於松山文創園區是重要大日子!台北市文化基金會營運松山文創園區並全面對外開放,成為「2011年臺北世界設計大展」的主會場,跨領域設計交鋒創下開園至今單月最高參訪人次83萬人,也奠下臺北市的原創基地基礎!開園十年,超過3,700場的展演活動在園區舉辦,吸引超過5千萬人造訪松菸!老菸廠華麗轉身,從製菸工廠成為聚集人才與創意的原創基地,十年間園區共扶植252個新創品牌進駐展售、共創2,700件創作圓夢計畫,為了回顧這十年的精彩與展望未來,特別推出「松菸世代:浪擲又浪漫的追夢者」十周年限定專刊。


    迎接下一個十年的開始,松山文創園區總監陳玉秀表示「要想辦法讓文化創意的土壤更為肥沃,才能成就更多精彩的美好!」園區的場域營運新型態勢必因應後疫情生活和2022年臺北大巨蛋完工而變動,這個關鍵的轉捩點即將到來;如何持續在大環境轉變下前進?回顧園區十年,帶著初心向前,在未來追夢的路上,園區持續陪伴創作者圓夢不缺席!「松菸世代:浪擲又浪漫的追夢者」專刊預計10月22日出版!


十週年專刊訪談6位臺北市文化局長、21位重要圓夢關係人

 

  2011年松山文創園區開園以後的這個世代,我們稱之為「松菸世代」,文化與創意在古蹟裡磨出十年原創火花,許多追夢者與築夢者群聚於此,浪漫又堅定地打磨專業,即使花費許多時間金錢,但仍勇敢向前,十周年專刊書名訂為「松菸世代:浪擲又浪漫的追夢者」。書中訪談曾參與推動園區發展的5位歷任臺北市文化局長李永萍、劉維公、倪重華、謝佩霓、鍾永豐及現任局長蔡宗雄。面對臺北大巨蛋即將於2022年開幕,下一個十年的營運挑戰隨之而來,在園區古蹟、生態、人文三個重要元素中,未來著重設計、時尚、體育為發展主軸,融合在地的文化生活蛻變成為一座「新舊共融的體育文化創意蘇活區」,園區同時也是臺北市推動國際交流及文化觀光場域的核心關鍵角色,南北串連臺北機廠鐵道博物館園區、國父紀念館,形成文化廊道;東西串聯東區商圈、臺北大巨蛋及信義商圈成為臺北市最精華的商業軸線。


專刊也訪問超過21位曾參與園區圓夢的重要關係人,像是於2010年先進駐園區的台灣創意設計中心,當時擔任執行長的張光民以及台灣設計研究院院長張基義,分享對於園區的國際性發展歷程;芝山文化生態綠園處長李明晃及信義區新仁里長吳建德則是從在地生態文化角度談論園區十年,園區的景觀生態池,每年有超過30種的保育鳥類棲息、有上百種原生植物種,松山文創園區成為繁忙信義區裡的綠寶石及都市之肺。


從松菸出發圓夢的追夢者!台新藝術獎得主葉名樺與科技藝術家黃翊等


專刊中訪談在園區從「跨界實驗」、「共好平台」、「創意學院」、「創意櫥窗」和「創作者工廠」五大創新策略下的代表品牌人物。其中「跨界實驗」訪問今年甫榮獲第19屆台新藝術獎年度大獎的表演創作者葉名樺,過去曾參加LAB創意實驗室徵選計畫,感性說出:「松山文創園區最迷人的地方,提供表演者很棒的實驗空間創作出最震撼感官的創作。」還有被譽為全球最受矚目的25位舞蹈家黃翊,也是臺灣唯一進駐文創園區以科技結合藝術的表演創作團隊。


   「共好平台」訪談金工品牌「以覺學」負責人連紫伊,連續6年參與園區品牌扶植計畫,從松菸小賣所到進駐松菸風格店家獨立經營店面,完成品牌創業夢想,透過園區國際參展機會走出臺灣,讓以覺學飾品有機會在國際舞台上展現!「創意學院」訪問idea TAIPEI創意工作營活動顧問暨帶領講師郭瓊瑩,十年共舉辦20場工作營,以城市公共議題為主,帶領多元背景的學員們以新的視角,看待習以為常的城市,帶動城市設計化。「創意櫥窗」代表人物為市集策展人孫明華,第一次的「島作」市集就是在松菸舉辦,也成為一年一度的盛會,孫明華認為松菸提供一個很棒的平台機會,讓臺灣創作者可以彼此互看,產生前進的動力。「創作者工廠」訪問2016年第一屆進駐創作者工廠的時裝設計師簡君嫄,在松菸的高能見度下,讓她的作品有機會進軍臺北時裝周,並獲得義大利雙年展獎項,讓臺灣時裝走出國際,站上世界舞台!


松菸風格店家新品牌進駐 十周年精采活動接續登場


  松山文創園區與其他園區最大的不同,正是可以提供創意驗證的共好平台,十年共扶植252家文創品牌進駐展售,從2017年營運至今四年的松菸風格店家,長期發掘臺灣優質文創品牌,每年對外進行徵選,目前已有主打科學美感的「小獵犬號」、以水泥創作的「丁骨」、用紙做的相機「紙可拍」、有機棉品牌「I.A.N Design」和才剛調整櫃位風格的皮件品牌「UNSIMPLE」及纏花飾品「Re-Re」共6個品牌,即日起還將會有三家新品牌進駐-「二次運球」、「Beryl & Co.」及「Entadar」,其中,「二次運球」及「Beryl & Co.」首次圓夢開店就在松菸!


  有感於全臺校園每年固定會產生2.77公噸以上的球類廢棄物,少數堪用的捐給偏鄉學校使用外,多半直接丟棄焚化處理。「二次運球」品牌理念致力於在臺灣打造一個完整的球類回收系統,並藉由廢棄材料重新解構、重組成各式的包款配件,獨一無二的皮革紋路加上時尚的設計,成為身上的亮點配件!品牌還針對松菸推出獨家限量商品以及手作體驗課程,讓原本生命終結的球類重新上場,以不同形式再次走入生活!

  2020年底才成立的臺灣茶品牌「Beryl & Co.」,主打臺灣自然農法的茶葉加上德國有機花草,品牌形象結合美學與文學,茶包材質為環保玉米澱粉,期望打破茶包都是次級品的想像,讓喝茶也能有美好的視覺體驗。共推出7款星期一至星期天的臺灣嚴選好茶,還有像是三峽蜜香紅茶加馬鞭草茶,東西方的結合,品嚐獨特喝茶口感。


  首次在嘖嘖募資平台即創下百萬集資的臺灣設計及臺灣製造包款品牌「Entadar」,主打組合式包袋,可以根據場景和需求,自由組合。過去品牌曾做過消費者調查,發現重量約150克、耐磨防潑水的小包最受青睞,還有小包放進入大包之後可以變成隔層。因此Entadar針對消費者需求設計包款,不同大小的包包,可以組合出不同的搭配方式,不同的風格,打造獨一無二的背包品牌,針對後疫情生活,推出單車族的自行車包款,主打戶外運動的風格生活。


  除了松菸風格店家新品牌進駐,從10月開始松山文創園區自辦活動也將陸續登場!首先2021「微」原創基地節將於10月6日開展,4組創作團隊現地創作,將有3件大型戶外藝術裝置及羊毛氈展覽;接著10月22日十周年系列活動「Listen a 松:聽說松山文創園區十年」線上線下展登場,還有2021臺北街頭藝術嘉年華及松菸水水聚場節也將在松菸舉行,表演藝術活動輪番上陣,精彩可期!更多資訊請見松山文創園區官網。

 

► 相關新聞稿、媒體圖說,敬請參考下載: https://reurl.cc/zWZdrk 

 

Listen a 聽說松山文創園區十年

【聽說松山文創園區十年,陪你浪擲又浪漫】

 

松山文創園區十年了!


今年我們將推出系列活動,包含專刊「松菸世代: 浪擲又浪漫的追夢者」和線上及園區展覽「Listen a松: 聽說松山文創園區十年」及論壇。整理過去十年來的精采故事和展望未來十年。專刊採訪多位文化局局長和創作者等重要關係人,一探這十年來誕生和成長的秘密;除此之外,本次展覽主視覺邀請藝術家詹雨樹拼貼出奇幻氛圍,以及邀請聲音地景藝術家蕭芸安採集園區的聲音,讓大眾於展覽中可以聆聽到那些不曾發現園區專屬的聲響。在論壇部分,我們也將邀請大眾一同來思考園區之於台北這座城市的當代意義及未來發展性。期許未來的十年,也能夠有您一起參與其中,成為我們未來的動人故事。

 

展覽資訊|

週年刊物:2021.09.30(四)

展覽日期:2021.10.22 (五)~2022.1.2(日)
展覽地點:服務中心、松菸小賣所、風格店家、辦公廳舍、製菸工廠消防栓箱

線上展覽:敬請期待

線上論壇:敬請期待  


松山文創園區〔聊松菸-松菸拾光〕線上語音導覽









0


華山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華山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華山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定位為「文化創意產業、跨界藝術展現與生活美學風格塑造」,以”酷”(時尚、前衛、實驗)與”玩”(玩樂、享樂、娛樂)為規劃主軸,突顯華山園區做為跨界創意的發揮空間,扮演媒合跨界藝術、產業互動的場所,建構異業、異質交流結盟的平臺,並發展成文化創意產業人才的育成中心。

  華山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已於101年完成全區整建工程,目前分別以OT(電影藝術館)及ROT(文化創意產業引入空間)形式營運中。

  1. 華山園區ROT案:
    98年正式營運,目前有設計、流行音樂、創意生活、策展、出版、時尚設計、工藝產業等文創業者及其他產業業者進駐,並不定期引進小型文創業者短期(3個月)進駐展售。

  2. 華山電影藝術館(OT案):
    101年11月開館,主要提供國片、紀錄片、短片、獨立製片、非商業性電影映演空間,同時不定時策辦電影相關講座、導演映後座談、電影人才培育課程等活動,以推動發展影像藝術,並促進電影產業發展。



  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網址:http://www.huashan1914.com/


  光點華山電影館網址:http://www.spot-hs.org.tw/





2020-05-13

文化部今(13)日表示,文化部近年積極推動文化創意園區轉型升級,其中,華山文化創意園區位處台北市中心,人流眾多且國際知名度高,是文創園區重要指標。文化部現已規劃以打造「文化內容創新樞紐」為願景,以兩階段推動華山文創園區轉型:第一階段,文化部已獲行政院核定公共建設計畫,將在現有ROT範圍旁(原BOT基地及現行停車場空間),建置「華山2.0─文化內容產業聚落」,未來將會交由文策院營運,預計於2024年完工;第二階段則是推動原ROT委外營運範圍(華山1.0)轉型,華山文創園區原自2007年起依《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法》委由台灣文創發展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台文創公司)營運已十年有餘,契約將於202211月屆期,原營運團隊台文創公司已達成優先訂約條件,本部今年將會依契約及園區轉型規劃,與台文創公司議定新約。雙方目前已經取得共識,在現有基礎之上,將增進我國藝術及文化內容產業鏈之串聯,導入藝文創作資源及產業聚落,強化公眾藝文聚落及文化國際櫥窗功能,以成為未來文化內容創新樞紐。期望現行委託民間機構經營之華山1.0轉型過後,未來能結合交由文策院營運的華山2.0空間,公私協力聯手轉型,升級成為嶄新風貌的華山文創園區3.0,成為首都文化創新廊帶中首屈一指的國家級文化內容創新樞紐。

文化部表示,華山文化創意園區位處台北市中心,在首都文化創新廊帶中更據有中軸地標的關鍵位置,理應以其區位優勢,發揮藝文產業群聚效益並活用其國際知名度,成為國家級的文化內容創新樞紐,形塑我國文化品牌形象。在此願景下,未來的華山文創園區3.0,將會展現支持我國文化內容產業之三大功能:

(一)內容創新支持網絡:以文策院進駐營運的「華山2.0—文化內容產業聚落」為主,未來將以台灣原生文化內容為基礎,整合文化部及文策院各項文化政策工具及產業資源跨域合作,促進文化內容產業鏈上、中、下游共同合作,發揮群聚效應,提升文化內容產製能力與創新應用效益,建構完整的創新支持網絡,以開創新興文化內容商業營運模式。

(二)公眾藝文體驗聚落:除現有藝文電影映演空間及大小型Live House的音樂展演空間外,新增以實體書店、快閃書店或書店市集經營之書店特區及相關閱讀活動,新增藝術大街辦理藝術市集及藝術策展及展演活動,導入藝文創作能量,並延續我國文創設計商品以及大眾文化商品展售空間,扶植多元藝文產業發展,開拓我國文化品牌推廣通路,強化華山文創園區就我國藝術及文化內容的公眾藝文體驗及文化參與。

(三)我國文化國際櫥窗:藉華山文創園區之區位優勢,建立跨國跨域的合作平台,以拓展國內外文化內容各領域合作並拓展國內外通路市場。文化部亦規劃於華山文創園區原委外營運空間內,保留紅磚區等部分空間,交由文策院及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策劃「台灣文化精選」及「影視音時光隧道」等我國文化內容經典展示空間,藉新興策展技術,展現我國文化科技軟實力,成為台灣文化的重要國際櫥窗。

未來的華山文創園區3.0,屬政策資源支持部分將交由行政法人文化內容策進院、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規劃營運;藝文空間部分,將透過民間營運機構結合藝文專業團隊營運,以發揮扶植功效。未來的華山文創園區,除將保留原本作為文創商品展售的消費商業空間外,將更著重於藝術及在地文化內容產業連結並串聯我國各領域文化內容生產網絡,以成為國家級重要文化內容創新樞紐,提供跨域合作、技術研發、金融諮詢、智財法律、通路拓展及國際連結等專業支援服務,並發展成為文化科技創新體驗場域,讓更多台灣原生文化內容與故事能在華山文創園區誕生,並在此向世界展現出台灣多元獨特的文化價值。

 華山文創園區-四連棟

 華山文創園區-高塔區及戶外廣場

華山文創園區全區鳥瞰圖



華山文創園區3.0空間配置圖.pdf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