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0年1月1日 星期五

臺北市生態城市資訊網(2009)



臺北市生態城市資訊網> http://www.seed.url.tw/ecotaipei/

臺北市政府委託辦理「臺北市未來30年都市發展願景綱要計畫」





2012/04/13

一、計畫緣起

自二十世紀中迄今,「永續發展」已成為全球所重視的跨領域焦點議題,各國專家學者不斷提出相關的規劃思維,包含永續發展、生態規劃設計、生態工業區、生態街廓、生態社區等,除了在生態規劃設計思維持續推廣外,強調以節能、減廢、循環、環境共生之綠建築思潮亦快速發展,此等思維已透過跨領域整合,逐漸匯聚形成「生態都市」規劃設計的理念基礎。

臺北市北東南三面環山,兼具風、火、山、林、水的特色,是世界少有具自然生態特色的城市之一,為了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創造生態城市,使城市與自然平衡,並達成經濟發展、社會和諧及生態良性循環之目標,市長在甫上任時白皮書即提出「由於全球氣候變化,亟待推動永續性發展且更健康,更適合民眾居住的城市,規劃30年至50年城市發展計畫,讓臺北市充滿綠意,樹、草、花、土、動物昆蟲的多元,生物多樣性與城市的永續息息相關,城市的發展與大自然緊密結合」,目標在「建立一個21世紀的生態都市」。

目前世界正面臨著重大變遷,人類的活動行為已使地球超出負荷能力,全人類文明所賴以維持的基礎正面臨許多嚴重的挑戰。氣候變遷已干擾了整個生態體系、全球高漲的油價與物價、各區域性水資源分布不均造成乾旱或洪災的來臨,這些都可能形成飢荒及大量難民蔓延,導致全世界新的衝突。因此本市堅信應當採取一個大膽的願景,加上有力的領導迎上前去,將全球的挑戰轉化為創造本市新未來的契機,創造一個21世紀的生態都市。

二、計畫內容

針對本市的特點與需求,擬定適合臺北生態城市的六大議題:T ree 綠意、A qua 親水護水、I nfrastructure 綠色公設、P eople 綠生活圈、E nergy節能減碳、I ntelligent智慧生態城,並針對各議題提出相關之策略與行動計畫,以2030年為目標年,循續打造「更親水更健康之生態環境」,以達到永續台北生態城市之願景。

(一)T ree 綠意

充滿綠意的家園

由於臺北市的開發造成綠地的逐漸減少,為了提高都市綠意及保護自然生態,回復原有的舒適生活環境,採用全面性的綠化策略,由臺北市的都市尺度至建築尺度來擴張綠意版圖。利用臺北市三面環山一面環水的地理環境,以道路綠廊串連臺北市內大型的公園綠地,發展開放空間雙環圈計畫,在此架構下以鄰里尺度檢討現有綠帶及擴張鄰里綠網填補不足之處,推廣建築物的屋頂及立面綠化,提升都市水泥叢林中的綠意。

都市田園生活樂

由於都市土地有限,透過評估「發展高樓農業」垂直過濾受污染的空氣,同時把綠意養分與農業生產直接帶入都市中,未來在臺北市的各行政區中導入休閒農業建築中心讓都市眾多的飲食人口體驗種植的樂趣與成就,在社區的中小學校園及鄰里公園則是示範舞台,住家辦公環境設置誘蝶誘鳥花草,以回歸自然的生活方式,發展有機農業提昇綠意與空氣品質帶來健康生活。

(二)A qua 親水護水

找回清澈的淡水河

為了使我們的水環境因應氣候變遷用水無虞及淡水河系轉變為可以釣魚、戲水的親水空間,應於北北基陸域環境中「建構高效率的都市水循環系統」提高中水、雨水的再利用、減少漏水及持續衛生下水道的建設讓所有污水都經過處理後再排放;同時於水域環境中利用淡水河系的高灘地以生態手法淨化水質,達到雙重淨化,讓水域生物充滿生機,活化淡水河。

不淹水的臺北市

為了降低暴雨衝擊,建構具透水、蓄水功能的綠街道收集道路、橋樑及人行道的雨水並串聯各雨水公園,同時各建築基地依循臺北市總合治水對策,針對山坡地、平地及淹水潛勢地區研究立法提高一定比例透水面積及保水體積,並配合都市水循環策略提高雨水的再利用,緩和暴雨的衝擊,雨水淨化處理後再排放於淡水河系中,降低雨水排放對河水的汙染。

恢復自然的戲水環境

有了乾淨的水質,才能確實達成創造親水環境的目標。透過修復磺溪、?公圳、八仙圳..等河川與水圳來調節都市的微氣候,並檢討現有過多人工設施的河濱公園,設置跨堤設施,讓市民可以親近水,進行水上的休閒活動 

(三)I nfrastructure 綠色公設

回歸人本交通環境

為了讓我們的交通環境減少污染,同時滿足頻繁的都市活動需求,應捨棄築路引車的傳統做法,以提高大眾運輸工具的普及率為優先,從捷運初期路網的通車可看出,臺北市大眾運輸運具的使用率從民國85年的23.8%提升到民國96年的43.8%,可見完善的大眾運輸系統建構對緊密的臺北市發揮了關鍵性的影響,因此臺北市整體捷運路網完成後,以捷運路網為主架構,配合重新檢討接駁公車路網,減少轉乘次數,提升公車的到站效率及準點率。當大眾運輸系統健全後,將導入減少私人運具使用量的策略,不但空氣污染有所改善,同時讓都市回歸以人為本的環境。

零污染的綠色交通

在遠程交通我們使用大眾運輸工具以減少環境的污染,在社區鄰里為範疇的交通則注重人行環境的安全與舒適,同時兼顧使用自行車環境的健全,其主要契機在於捷運整體路網完成後,大眾運輸使用率提升,車道使用率減少,可配合檢討路型增加人行道、行道樹及自行車道面積,逐步將街道還給行人,讓市民可在林蔭下遊逛、呼吸新鮮空氣,不但活絡沿街面的商業活動亦增加了市民步行及乘騎自行車的意願,往零污染的綠色交通邁進。

(四)P eople 綠生活圈

都市中的聚落生活模式

聚落型的生活模式是90年代生態環保專業者所推廣的,主要是透過完備的社區基本生活設施及社區居民自發性的力量,減少交通旅次的發生及發展碳中和、零廢棄的社區環境。這是需要結合社區的硬體與軟體兩層面共同努力。

在硬體方面,臺北市為一緊密混合使用之城市,透過全市性調查分析,檢討15分鐘的步行距離內的基本生活所需,找出不足設施與地區,利用政策及獎勵補足之;在油價高漲或能源不足時,市民仍可以步行維持基本需求。另外,透過獎勵街廓的整體開發,將街廓內建物與設施的節能、水資源及綠化作整體的規劃與設計,透過訂定標準、建立示範;藉由通盤檢討與個別基地的綜整,逐步讓城市慢慢轉變為生活、生產、生態共生的環境。

在軟體方面,透過學校與社區雙管齊下的教育與宣導,改變原有的生活習慣與態度,關注環境議題,落實愛護地球理念,形成由下而上的全民運動,加上臺北市民間社區組織興盛,與在地情感密切,是發展聚落生活模式不可或缺的一環。

(五)E nergy 節能減碳

共同減碳愛地球

臺北市的溫室氣體排放中以住商部門及交通部門的排放量佔最多比例,此二部門是最關鍵且最需要改善的。

在住商部門方面,以「先節約後再生」為考量,鼓勵節約現有用電為基礎下,於都市發展區中推動綠建築從新建、整建、維護及拆除之生命週期皆考慮能源的節約,鼓勵於大型辦公區域推動區域能源的聯結,各建築物、公園、綠地廣場鼓勵設置太陽光電能源;於都市的周邊持續提升焚化垃圾發電、沼氣發電、水力發電的效率,並設置再生能源產業園區研究發展新能源,包含大屯山的地熱能源利用及其他新能源的可能性,各示範計畫由政府部門先做起,帶領全體企業與市民共同減碳愛地球。

在交通部門方面除了綠色公設議題所提及推動大眾運輸、步行及自行車為主的環境改善策略外,在交通工具的改善上以「先減後替代」為考量,先減少污染排放,以更新老舊機動車輛的部份零件或鼓勵舊換新等方式進行,之後透過發展替代性交通工具及清潔能源燃料,以達到零排放的遠景。

(六)I ntelligent智慧生態城

臺北智慧化 生態事半功倍

臺北市目前以智慧城市(Intelligent)及無所不在(Ubiquitous)整合為UI-Taipei2010,推動電子化政府、網路化社區及數位化生活機能三大面向,藉由城市的數位化增加了生活的便利性,同時有益於城市的生態化,其中包含了智慧型運輸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