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1

再生水

 

水利署  水利櫥窗 - 再生水


推動背景

為強化供水韌性,百年大旱後,再生水成為政府科技造水的重點工作,由於系統再生水多來自於生活排放之廢污水,具有水源穩定的優點,再生水的使用,對於科技業是穩定產能及資源永續循環利用的雙贏選擇。

推動情形及效益

營建署(現.國土署)自102年起開始執行再生水廠開發,並與水利署、特定園區主管機關及地方政府於桃園、新竹、臺中、嘉義、臺南及高雄等地區合作推動。

目前行政院已核定推動本島16案再生水廠,未來完成後總計每日可增加63.4萬噸穩定水源,可降低降雨依賴及提升供水穩定。



URBANSCAPETW水環境建設:再生水工程推動計畫

BUILDINGFOCUS部會報告【立法院】內政部「公共污水處理廠再生水推動計畫」專案報告(110年4月15日)



台灣是全球水資源相對匱乏的地區之一,面對氣候變遷帶來的乾旱風險,再生水已成為穩定供水的重要策略。政府近年積極推動再生水政策,將其視為「第二水源」,以提升水資源利用效率,並確保產業穩定發展。


台灣再生水的發展與現況

台灣的再生水主要來自於公共污水處理廠放流水工業區廢水處理廠放流水。透過將這些放流水進行高級處理,使其達到可再利用的水質標準。

政策推動與目標

台灣政府高度重視再生水發展,並在政策和法規上積極推動:

  • 再生水資源發展條例(2015年公布): 這是推動再生水使用的重要法源依據,規範了再生水的發展、管理和使用,並鼓勵開發單位優先使用再生水。

  • 「工業成長零增自來水」政策: 政府明確要求工業用水優先使用再生水,以降低對傳統自來水的依賴。

  • 前瞻基礎建設計畫: 透過此計畫投入大量經費,推動再生水廠的興建,目標是增加每日再生水供應量,提升供水韌性。

  • 開發單位使用再生水辦法: 規定在水源供應短缺地區,新增或擴廠用水量達到一定規模的工業用戶,必須使用一定比例的系統再生水。

再生水使用現況與未來展望

目前,台灣的再生水主要供應給工業用水戶,特別是高科技產業。再生水因為其水質穩定,且不受降雨影響,被視為工業生產的「保險用水」。

根據相關資料,全台再生水每日使用量持續增加。政府目標是到2031年(民國120年),每日供應再生水達到120萬噸,佔公共給水量的10%。

為了達成這個目標,台灣積極推動多項再生水廠興建計畫,特別是在桃園、新竹、台中、台南和高雄等用水需求較大的地區。例如,高雄鳳山溪再生水廠是台灣首座萬噸級再生水廠,已於2018年完工並供應中鋼。


再生水的處理技術與應用

核心技術

將廢水轉化為再生水需要經過多個處理階段,以確保水質符合使用標準。主要技術包括:

  • 高級生物處理: 去除水中的有機污染物。

  • 薄膜過濾: 如逆滲透(RO)和電透析(EDR),用來去除水中的鹽分、離子和懸浮物,提升水質。

  • 高級氧化法: 處理工業區廢水中的複雜污染物。

這些技術的應用確保了再生水的水質可以滿足工業製程,甚至高科技產業對水質的嚴苛要求。

再生水的應用範圍

目前,台灣再生水的應用主要集中於以下領域:

  • 工業製程用水: 特別是高科技和半導體產業,需要大量且穩定的高純度水。

  • 景觀、澆灌和清洗: 適用於景觀綠化、農業灌溉、街道灑水及沖廁等非飲用用途。


挑戰與未來發展

儘管台灣在再生水推動上取得進展,但仍面臨一些挑戰,包括:

  • 商業模式的確立: 再生水廠的興建和營運成本較高,如何建立可持續的商業獲利模式,並讓再生水價格更具競爭力,是重要的課題。

  • 水質需求差異: 不同產業對水質的要求不同,特別是高科技產業對水質要求極高,這可能導致再生水處理成本增加。

  • 推動經驗難以複製: 由於各再生水案多為客製化設計,各地區的水源條件和處理成本不同,導致經驗難以普遍複製。

未來,台灣將持續透過技術創新、法規完善和跨域合作,擴大再生水的應用範圍,強化水資源循環利用,以實現永續水資源管理。


根據國土管理署和水利署的資料,為因應氣候變遷帶來的缺水危機和科技產業的用水需求,行政院已核定推動 16座再生水廠計畫

這些再生水廠的興建主要是將都市的污水處理廠轉變成「都市小水庫」,將處理過的放流水再淨化為高科技產業所需的製程用水,如此可以將自來水保留給民生使用,確保供水穩定。

興建中的再生水廠

截至目前,部分再生水廠已完工並開始供水,總計每日可提供16.42萬噸的再生水。未來,全部16座再生水廠完工後,每日總供水量預計可達 63.4萬噸

這16個再生水廠主要分佈在用水需求較高的地區,包含:

  • 桃園

  • 新竹

  • 臺中

  • 嘉義

  • 臺南

  • 高雄

重要效益

  • 穩定供水: 增加不依賴降雨的穩定水源,有效應對乾旱風險。

  • 產業發展: 滿足高科技產業(如台積電)的用水需求,支持台灣經濟發展。

  • 循環經濟: 實現水資源的永續利用,將污水轉化為可用資源。

如果您想了解更詳細的資訊,例如各個再生水廠的名稱、進度或供水對象,可以持續關注國土管理署和水利署發布的最新消息。



根據政府規劃,台灣目前已核定推動的再生水廠共有16座,這些廠主要分布在用水需求較高的地區,尤其是科學園區周邊,以供應穩定的工業用水。

這些再生水廠的總設計產水量預計每日可達63.4萬噸。以下是這16座再生水廠的詳細資訊:

北部地區

  • 桃園北區(石門)再生水廠

  • 桃園南區(大漢溪)再生水廠

  • 新竹水源再生水廠

  • 新竹竹北再生水廠

  • 竹科寶山再生水廠

中部地區

  • 台中福田再生水廠

  • 台中豐原再生水廠

南部地區

  • 嘉義民雄再生水廠

  • 嘉義朴子再生水廠

  • 台南永康再生水廠

  • 台南安平再生水廠

  • 台南官田再生水廠

  • 台南仁德再生水廠

  • 高雄鳳山溪再生水廠

  • 高雄臨海再生水廠

  • 高雄橋頭再生水廠

這些再生水廠的興建,是為了有效應對氣候變遷帶來的降雨不穩定,同時將汙水處理廠轉變為城市的水源小水庫,將天然水資源保留給民生使用,並將再生水供應給產業,確保高科技產業的用水需求。


16座再生水廠

Public Building Taiwan

Public Building Taiwan

Public Building Taiwan

Public Building Taiwan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