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8日 星期四

「臺北.永遠向前」臺北市改制升格直轄市50週年特展



臺北永遠向前特展> http://www.臺北永遠向前特展.tw/


臺北永遠向前特展【粉絲專頁】



  臺北市改制升格50- 展區文案

(臺北市改制升格直轄市50週年)
Special Exhibition: Taipei’s Fifty Years as a Special Municipality

「臺北.永遠向前」特展
Taipei: Always Moving Forward
半世紀改變成真的蛻變容顏


【小引言】 

名建築師郭茂林(★註1)曾說:「單憑己力,不足以成事,但大家齊心協力的話,11可以等於101010可以等於100。」所有城市的發展都不是一蹴可及,端賴眾人的努力才得以「眾志成城」。就如同臺北從一座小城發展成為國際都會,尤其196771日自省轄市升格為直轄市迄今(2017年),歷經半個世紀的發展與演變,期間共計歷任15屆市長,包括9位官派市長、4位民選市長,每一任市長任內均有重要貢獻及政績,並且都能在「讓臺北進步、再進步」的前提下,不斷開拓新市政版圖或優化各項政策內容,讓臺北市不斷進化,成為一座包容、多元、年輕、創意、健康、活力、智慧、宜居、幸福的國際都會。且看「臺北.永遠向前」特展以新時代觀點、創意活潑的展覽方式,詮釋臺北半世紀以來改變成真的蛻變容顏,讓我們更加珍惜並共同守護這個臺北家園!

★註1:郭茂林(1920~2012)是出身於臺北大稻埕的著名建築師,有「大樓之父」之稱,曾經參與信義計畫區、臺北車站特定區和中華商場拆遷安置方案等都市規畫,也留下不少臺北市代表性的建築。


【展區標題及文案(樹心會館部分) 

入口意象,演講舞臺
(展板文案)
名建築師郭茂林(★註1曾說:「單憑己力,不足以成事,但大家齊心協力的話,11可以等於101010可以等於100。」所有城市的發展都不是一蹴可幾,端賴眾人的努力才得以「眾志成城」,就如同臺北從一座小城發展成為國際都會,尤其196771日自省轄市升格為直轄市迄今(2017年),歷經半個世紀的發展與演變,期間共計歷任15屆市長,包括9位官派市長、4位民選市長,每一任市長任內均有重要貢獻及政績,並且都能在「讓臺北進步、再進步」的前提下,不斷開拓新市政版圖或優化各項政策內容,使臺北市不斷進化,成為一座包容、多元、年輕、創意、健康、活力、智慧、宜居、幸福的國際都會。且看「臺北永遠向前」特展以新時代觀點、創意活潑的展覽方式,詮釋臺北半世紀以來改變成真的蛻變容顏,讓我們更加珍惜並共同守護這個臺北家園!

★註1:郭茂林(1920~2012)是出身於臺北大稻埕的著名建築師,有「大樓之父」之稱,曾經參與信義計畫區、臺北車站特定區和中華商場拆遷安置方案等都市規畫,也留下不少臺北市代表性的建築。

  

A.   臺北文獻,溫故知新
Literatures of Taipei: Gain Insights from Past Experiences
(展板文案)
一則則臺北市各區的耆老座談會專輯、以及攸關臺北市的人、事、時、地、物等口述歷史或研究內容,皆收錄在文獻館發行的《臺北文獻》中,透過耆老們的生活記憶、田野文獻採集和專家學者的研究,還原了許多臺北不同階段的發展軌跡……。

臺北市的城市發展宛如一本大書,等待人們的發掘與探索。尤其1967年臺北市改制升格50年以來,無論是在行政區域改革、都市景觀規劃、道路交通變遷、市容建築變化、日常生活娛樂……等軟硬體的蛻變相當大,透過臺北市立文獻館典藏或發行研究的地圖、市長檔案文件、老照片、市志、文獻刊物,以及其他與臺北發展或市政相關的刊物內容,或是專家學者的口述訪談資料等,就可溫故知新,看見臺北市一路以來的發展和蛻變軌跡,不同世代的人們也能在此找到屬於自己的臺北記憶。


B.   -1橫跨市民大道的今昔演變    -2臺北好行,交通演進
The Past and the Present across Civic Blvd
Communications of Taipei: Citizen-Friendly Public Transportation
(展板文案)
一條隱喻臺北道路交通發展的「市民大道」,鋪出臺北交通發展的「大道之行」和今昔演變長軸。隨著臺北交通建設的發展,以往街頭常見的人力三輪車、牛頭公車、傳統公車票亭已成為絕響,取而代之的是四通八達的捷運路網、開放民營的智慧型公車和站牌、寬敞的林蔭大道、自行車專用道、鐵路地下化後的「三鐵共構」火車站、聯結外縣市的現代化轉運站,以及因應國際化而擁有雙語認證的「小黃」運將,民眾拿著票證整合的「悠遊卡」刷一下就可騎乘YouBike、捷運、公車、貓空纜車和雙層巴士等交通工具,市民小巴提供偏遠郊區「最後一哩路」的便利,低底盤公車和復康巴士讓行動不便的輪椅族或推車族更加「行無礙」。歷經臺北改制升格半世紀以來的發展,臺北已成為一座「自由移動城市」向前行,友善的交通,讓人們無論是騎乘任何一種交通工具,都能輕易在臺北來一趟輕旅行。


C.   臺北市長,美好城市 
City Mayors: Leaders of the Wonderful City
 (展板文案)
1967年,高玉樹成為臺北市改制升格為直轄市的首任官派市長,致力於臺北市的現代化基礎建設,如都市計畫、道路交通開拓、開放公車民營、全力實施九年國民義務教育等,他也為臺北市留下美麗的林蔭大道,至今仍令人津津樂道。

翻開臺北市的城市發展史,有許多城市的開拓者、規劃者或無名英雄默默為這座城市作出貢獻和影響,其中最為人所熟知的就是歷任的臺北市長了。臺北市從196771日自省轄市升格為直轄市迄今(2017年),期間共計歷任15屆市長,包括9位官派市長、4位民選市長(其中馬英九先生及郝龍斌先生皆連任一屆),歷任市長均有重要貢獻及政績,他們都是臺北都市成長的見證者與貢獻者,與市民共同創造出不斷進步及改革的美好城市。

臺北市立文獻館於20138月發行之《述說臺北》口述歷史紀錄片的精華剪輯中包括李登輝、邵恩新、許水德、吳伯雄、黃大洲、馬英九等歷任市長均親自受訪,得以一同見證臺北市半個世紀以來許多重大建設的重要時刻。

●官派市長

1任: 高玉樹 196771日 ~1972610日 (改制後首任)
2任: 張豐緒 1972610日~1976611 
3任: 林洋港 1976611日~197869 
4任: 李登輝 197869日~1981124 
5任: 邵恩新 1981124日~1982419 
6任: 楊金欉 1982419日~1985530 
7任: 許水德 1985530日~1988725 
8任: 吳伯雄 1988725日~199062 
代理 黃大洲 199062日~19901014日 (臺北市政府秘書長代理)
9任: 黃大洲 19901015日~19941225 


●民選市長

1屆: 陳水扁 19941225日~19981225日 (民選首任)
2屆: 馬英九 19981225日~20021225 
3屆: 馬英九 20021225日~20061225 
4屆: 郝龍斌 20061225日~20101225 
5屆: 郝龍斌 20101225日~20141225 
6屆: 柯文哲  20141225日~

【補升格後歷任市長政績】
★每位市長重點選出5~6件代表性政績。

●官派市長

1任: 高玉樹 196771日 ~1972610日 (改制後首任)
◎新增景美、木柵、士林、北投、南港和內湖為臺北市管轄範圍,並將承德路延長至士林,民權東路延長到內湖,忠孝東路延長到南港,整合各轄區規畫藍圖。(1968)
◎行政改革,實施「早餐會報」提高行政效率及督促各項建設有效施行。(1968)
◎臺北市率先帶頭執行九年國民義務教育,落實基礎教育。(1968)
◎臺北市公車開放民營,市政府核定欣欣、大有、大南、光華等四家共400輛公共汽車加入行駛行列,大幅提高服務品質及交通需求。(1969)
◎修建大直橋,疏導東區交通及紓解西區交通量。(1970)
◎克服建地、施工疑難等問題,以高效率及巧思美化國父紀念館。(1972)


2任: 張豐緒 1972610日~1976611 
◎全力推動萬大計畫,促進臺北市區的均衡發展。(1972)
◎興建中央果菜市場,充實市場設備,改善運銷制度且健全有效的管理,剷除許多從中圖利的批發商和菜蟲。(1972)
◎建設衛生下水道,落實環境清潔衛生基礎工程,增進市民健康及淨化河川水源。(1972)
◎實行貧民安康計畫,從就業輔導、職業訓練、兒童福利、社會救助、平價住宅與社區發展,加強社會福利措施,使低收入市民脫離貧窮,改善生活。(1972)
◎推展執行巷清計畫,包括道路平整化、水溝暢通化、清潔經常化,美化城市偏僻角落。(1972)
◎臺北市國民住宅處正式成立,加速處理違章建築,辦理國宅社區建設以安置違建戶等業務。(1974)

3任: 林洋港 1976611日~197869 
◎市府市政會議決定填平基隆河廢河道,做為國民住宅建築用地,增加臺北市民住宅所需。(1976)
◎開全國風氣之先,開發鋪設登山步道,鼓勵市民走出戶外、多到郊外走動及健身。 ()
◎實施公車聯營制度,「一票到底」解決民眾搭車需要購買多種公車票之不便。(1976)
◎整建市立醫院,擴充醫療設備,有效運用公私立醫院的醫護資源,建立臺北市醫療服務網十年計畫。
◎開啟籌建翡翠水庫的大壩工程計畫,造福大臺北地區民眾的飲用水問題。(1978)
◎「信義計畫區」定案,塑造臺北副都心規畫的典範。(1978)


4任: 李登輝 197869日~1981124 

◎將「臺北市政府公務人員訓練班」改為「臺北市政府公務人員訓練中心」,升格為市府一級機關,大為提昇公職人員的素質。(1979)
◎市政府決定於信義計畫區內籌建市政中心辦公大廈,打造更加專業便民的市政基地。(1979)
◎市政府通過臺北地區防洪計畫,為民眾的生命財產把關。(1980)
◎臺北世界貿易中心興建計畫定案,由民間與政府共同投資建設,開啟臺灣國際性會展產業的發展。(1980)
◎迪化污水處理廠正式運轉,成為臺北市「清淨家園」的一道重要防線。(1980)
◎翡翠水庫大壩開工,解決大臺北地區居民旱季無水可用的難題。(1981)


5任: 邵恩新 1981124日~1982419 

◎臺電大樓落成,為當時臺北市最高的建築。(1981)
◎大臺北地區防洪計畫正式動工,民眾的生命財產更有保障。(1982)


  
6任: 楊金欉 1982419日~1985530 
◎臺北市區鐵路地下化先期工程破土施工,臺北市的交通及市容進入新的扉頁。(1983)
◎臺北市立美術館成立,成為臺灣國際化美術展覽的重要場域。(1983)
◎關渡大橋通車,當時是亞洲第一座全焊接鋼拱橋。(1983)
◎翡翠水庫大壩開始蓄水。(1984)
◎林安泰古厝重建工程在臺北市濱江公園破土,成為古蹟修復的典範之一。(1984)
◎市府通過「臺北市推行國民禮貌運動方案」。(1985)


7任: 許水德 1985530日~1988725 
◎福和橋拓寬工程動工,不僅降低聯結中、永和之間聯繫橋樑交通擁塞,也解決公館圓環及基隆路交通繁忙情況。(1985)
◎規劃內湖、木柵、士林三個垃圾焚化爐,實行垃圾分類及減量回收,有效解決垃圾問題。(1987)
◎設立臺北市捷運系統工程局籌備處,開啟臺北捷運實際規劃及建設的基礎。(1986)
◎改建完成的臺北市松山車站,正式竣工使用,為臺北交通增加一個生力軍。(1986)
◎臺北市木柵動物園正式開幕,提供臺北一處受歡迎的寓教於樂場域。(1986)
◎任內完成30幾個抽水站,規劃興建雨水下水道,改善淹水及排水問題。()

8任: 吳伯雄 1988725日~199062 
◎臺北市政府實行彈性上班制,帶動員工善用時間管理增加工作效率的風潮。(1988)
◎責成交通局在全市550個路口完成交通號誌電腦化,有利於改善「馬路如虎口」的危機。(1988)
◎在高架道路出入口和連外幹道建立「交通預警制度」,利用可變標誌,使民眾掌握交通狀況,選擇路線行駛。(1988)
◎臺北市區鐵路地下化工程通車啟用。(1989)
◎全國最大的西門徒步區全長976公尺啟用,配合中華路縱貫線鐵路地下化計畫,有效復活此區域。(1990)
◎實施臺北市區里行政區域調整,由16區、630里調整為12區、440里,讓行政區域運作更加完善。(1990)

9任: 黃大洲 19901015日~19941225 
◎經建會委員會同意臺北市政府所提基隆河截彎取直案,為臺北市創造新生地,也改善淹水問題。(1990)
◎拆除中華商場,美化都市中心。(1992)
◎果敢拆除國際學舍及違建,開闢大安森林公園完工啟用,成為臺北市區最大的都市之肺。(1992)
◎臺北市立內湖垃圾焚化廠能源利用正式開幕啟用。(1993)
◎臺北捷運木柵線首度進行全線通車測試。(1993)
◎臺北市市政大樓完工啟用。(1994)


●民選市長

1屆: 陳水扁 19941225日~19981225日 (民選首任)
◎綠色執政,提出四大管理(目標、數字、走動和危機)以企業經營理念帶入政府再造工程當中。(1994)
◎臺北市衛生下水道接管率從23%增至41%,更加普及,達到進步都市的水平。(1994~1998)
◎將臺北新公園更名為「二二八紀念公園」,並將介壽路更名為「凱達格蘭大道」,一則還原歷史公義,一則破除威權時代的迷思。(1996)
◎舉辦臺北市第一次針對核四廠興建案「公民投票」,讓民眾投票自決是否興建核四廠。(1996)
◎魄力掃蕩特種行業,淨化社會風俗。(1996)
◎臺北市東西向快速道路「市民大道」通車。(1997)
◎臺北國際金融大樓(臺北101BOT,獲得206億權利金,並以此經費開築洲美快速道路和信義快速道路,讓市區的聯外交通更加順暢。(1997)


2屆: 馬英九 19981225日~20021225 
3屆: 馬英九 20021225日~20061225 
◎實施垃圾費隨袋徵收,大為促進垃圾減量,也讓臺北市成為令國際讚譽的環保之都。(2000)
◎整合悠遊卡票證及上市,更加便民。(2001年、2002)
◎臺北101大樓正式落成啟用,落成之時為世界第一高樓,成為臺灣代表性的地標。(2004)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正式運作,更加有效整合醫療資源,為民眾的健康把關。(2005)
◎小巨蛋啟用,成為臺北市舉辦大型活動或演唱會的最佳場所之一。(2005)
◎「1999市民熱線」正式啟用,解決民眾生活或市政相關的大小事。(2005)
◎臺北市自來水供水涵管四通八達,污水下水道接管率高達八成以上,居全國首位,步入健康生態城市之列,具有先進國家的水平。(2006)


4屆: 郝龍斌 20061225日~20101225 
5屆: 郝龍斌 20101225日~20141225 
◎推動松山兩岸直航機場,臺北與上海雙城形成「一日生活圈」。(2007)
◎整治活化淡水河,復育許多瀕臨絕種的魚類或生物。(2007~2014)
◎大力推動公車動態系統、智慧站牌、低底盤公車及市民小巴等服務,提供E化便捷資訊,並照顧到弱勢和偏遠地區的居民。(2007~2014年陸續完成)
◎擴大捷運路網服務,多條捷運線的通車(內湖線、蘆洲線、南港線東延段、新莊線、信義線、松山線)讓臺北市區的交通路網基本建構完成。(2009~2014年間陸續完成)
YouBike微笑單車啟用及優化,帶動全臺自行車在市區輕旅行的風氣。(2009)
◎舉辦「2009世界聽障奧運會」,此為臺北市在21世紀第一個舉辦的大型國際運動賽事,也是臺灣爭取到層級最高、規模最大的國際賽事。(2009)
◎舉辦「2010臺北國際花卉博覽會」,充份展現臺灣的軟實力,創造可觀收益,也讓世界「看到臺灣」。(2010)

6屆: 柯文哲  20141225日~
◎拆除從未啟用的忠孝西路公車專用道,完成忠孝西路雙向各5線道通車,魄力解決臺北車站周邊的交通問題。(201412)
◎「頂埔站-永寧站」和機場捷運線通車。(2015)
◎推動「家醫制度」,201510月先在士林、北投區試辦,讓民眾健康更有保障。(2015)
◎拆除北門忠孝橋引道,為臺北市推動「西區門戶計畫」開啟重要的一步。(2016)
◎舉辦「2016臺北設計之都」,帶動臺北文化設計的美學發展。(2016)
◎舉辦「2017臺北世界大學運動會」,帶動全民運動風氣,展現臺北市民的活力。(2017)

  



D.  臺北改制,市民當家
New System of Taipei: Citizens are Masters
 (展板文案)
196771日,中山堂堡壘廳內,高玉樹先生將省轄市的印信交給省府委員李立柏,結束了市政府和省政府的隸屬關係,而後在中山堂中正廳內,則舉行了臺北市改制直轄市政府及臨時市議會的成立典禮。這一天,臺北市正式成為直轄市,高玉樹先生成為改制後的首任市長,從此「臺北市」也邁向一個新的里程……。

1920年(大正9年)91日,一塊飄著檜木香、上面寫著「臺北市役所」的看板掛上樺山尋常小學校的門柱前,正式宣告「臺北市」的設市。196771日,臺北市自省轄市升格為直轄市至今(2017年)已50週年,一路發展成為中央政府所在地及全國政治、經濟、文化薈萃集散之地。1968年時,將近郊6個鄉鎮(★註1)納入臺北市行政區,土地面積由原本的67平方公里擴大為272平方公里,行政區也從10區增為16區;1990年時,臺北市行政區域又作調整,由16區調為12區(★註2)。改制升格半世紀以來,臺北市歷經官派到民選市長的階段,市民意識逐漸高漲,在政府的「軟硬兼施」之下,各項軟體和硬體建設讓臺北市脫胎換骨,市政的服務品質也如企業經營般更加提升及具有競爭力,邁入「市民當家」的時代進程。

現在,就讓我們看見臺北市各項市容建設影像,或是改制升格50年來的新舊市容變化,探看從過去到現在臺北市的蛻變故事與成長軌跡。

★註11968年臺北市併入近郊6鄉鎮(景美、木柵、南港、內湖、士林、北投),面積擴大4倍以上,正式升格為院轄市(1994年依憲法第118條〈直轄市自治法〉,正式稱為直轄市)。

★註21990312日,臺北市行政區域調整,由16區調為12區:松山、信義、大安、中山、萬華、文山、士林、北投、中正、內湖、南港、大同,(原城中區劃入中正區,原艋舺聚落劃入萬華區,大稻埕、大龍峒、雙連等聚落劃入大同區)。



E.   水水臺北,宜居城市    環保臺北,友善地球
Scenic Taipei: Liveable City
Eco-Taipei: Earth Friendly

水水臺北,宜居城市
(展板文案)
1970年代,臺北地區因每逢夏季即飽受缺水之苦,經行政院核定、臺北市自籌建設經費之下,歷經多位臺北市長(林洋港、李登輝、邵恩新、楊金欉及許水德等先生)的籌畫及接力興建,終於在1987年時翡翠水庫完工,造福大臺北地區的居民,也為臺北留下一則關於「水」的佳話。

臺北市宛如一位「水水」的清秀佳人,不但擁有麗質天生的好山好水,歷經半世紀的「市政美容妝扮」下,已成為一座社會穩定、文化、環境、教育、基礎設施及醫療保健服務皆優良的多元宜居城市。半世紀以來,臺北市全市得以飲上翡翠水庫的乾淨水源,污水下水道的接管率全國第一,淡水河水質的改善復育了許多原本瀕臨絕種的魚類,基隆河第二次截彎取直改善淹水並造就沿岸新住商社區,紅樹林自然保留區、關渡自然生態公園、華江雁鴨自然公園等溼地的賞鳥人潮不斷,原本低度開發的社子島也成為自行車友追風勝地,連結完整的環狀河濱自行車道令人趨之若鶩,在便利市區就可泡湯的北投溫泉為世界罕見,大稻埕碼頭的「藍色公路」訴說淡水河前世今生的故事,也讓大稻埕煙火節璀璨臺北的夜空。或許,要認識臺北這座城市,可以先從「水」開始談起……。

環保臺北,友善地球
(展板文案)
聽到《少女的祈禱》而去倒垃圾是臺灣人習以為常的生活一景,卻讓許多外國友人稱讚這是另一種「臺灣奇蹟」,尤其臺北市在垃圾處理及資源回收的成果,有目共賭,垃圾費隨袋徵收直接帶動垃圾減量,資源回收也能讓「垃圾變黃金」,原本是都市毒瘤的內湖垃圾山變身親水公園,山豬窟掩埋場變為綠地,福德坑掩埋場繼變身綠地之後、也將成為建置太陽能板的「臺北能源之丘」。此外,諸如隨手清狗便、老樹保護、臺北惜物網、旅館節電、貼心公廁、舊衣回收箱大變身計畫、市府帶頭自備餐具……等政策的施行,在在都讓臺北成為節能減碳、友善地球的環保之都。

  


F.   -1記憶臺北,在地活化
Memory of Taipei: Revitalization
(展板文案)
201741日,已經在外漂泊26年的百年驛站「新北投車站」,終於在北投的七星公園內重組修復完成及重新開幕,當地舉辦熱烈的開幕踩街活動,歌手陳明章特別演唱〈心愛的老車站〉,而新修復的車站內也可看到1988年「淡水最後一班列車」的相關影像,令許多人勾起在捷運淡水線未興建前曾經搭北淡線老火車的溫馨記憶……。

每個世代在成長的城市中都會擁有屬於自己的記憶座標,隨著都市計畫或變遷,臺北有許多人的記憶座標已經消逝,例如中華商場、舊臺北車站的拆除,圓山兒童育樂中心吹起熄燈號,或是傳統老舊社區的沒落,或是古蹟、歷史建築的凋零,至今仍然有很多人懷念曾經目堵林安泰古厝拆遷重組於新生公園、1987年搭上「淡水最後一班列車」、或是曾經夾道圍觀圓山動物園移至木柵之遷徙大遊行的青春記憶。

近年來隨著一波波的老房子再生、古蹟或歷史建築的保存及再利用(如:西本願寺廣場變身為文獻館傳遞臺北前世今生的灘頭堡、西門紅樓、臺北故事館、撫臺街洋樓、四四南村、自來水博物館、北投溫泉博物館、當代藝術館、臺北之家、市長官邸藝文沙龍、剝皮寮、URS系列、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松山文創園區、新芳春行、名人故居等),傳統市場整頓(如:濱江、寧夏夜市、西門、南門、環南、成功、第一果菜市場等)、以及年貨大街或商店街輔導,甚至是整體社區活化,如北門拆忠孝橋引道開啟「西區門戶計畫」,讓「大西區風華再現」,西門町變身為年輕人流行文化天堂,大稻埕成為文青創意場域,萬華成為北市府的第二行政中心,連臺北燈節或馬拉松競賽也都移師到西區舉辦,而新北投火車站也在漂泊多年後重組「返鄉」,喚起及保留了許多臺北記憶與人情味。


F-2幸福臺北,安養照護
Happiness of Taipei: Senior Care
(展板文案)
人的一生中會歷經生、老、病、死等不同階段,而臺北市升格半世紀以來,已從著重開路建設硬體階段到關心市民的身心安養照護,尤其隨著高齡化社會來臨,各項攸關市民醫療、老人長期照護的政策也不斷施行及「優化」,如:市民健康生活照護、聯合醫院升級、長期照護、社區照護、廣慈博愛園區興建、身心障礙者生活重建及家庭支持服務等,更將重陽禮金重新規畫,增加老人日照中心的據點及日托服務,臺北市民的身心健康真是越來越有保障,也更加幸福了。

  

F-3公民臺北,正義發聲
Civil Movements of Taipei: For Fairness and Justice
(展板文案)
「……天色漸漸光,遮有一陣人,為著守護咱的夢,成做更加勇敢的人,天色漸漸光,已經不再驚惶,現在就是彼一工,換阮做守護恁的人……天色漸漸光 咱就大聲來唱著歌,一直到希望的光線照著島嶼每一個人……」一首《島嶼天光》唱出「太陽花學運」反服貿、為臺灣追求公義、捍衛民主的心聲,許多參與這場學運的年輕學子如此說道:「我們先是公民,才是學生。」

早期臺灣社會處在戒嚴及威權時代,很多社會公義不彰,弱勢族群也無法獲得保障。恰在臺北升格改制的20年後,隨著1987年臺灣解嚴、1988年報禁解除,身處首善之都的臺北首當其衝,公民意識抬頭,甚至走上街頭爭取權益,各項社會運動如雨後春筍般地冒出來,如:野百合運動、反軍人干政大遊行、1415號公園反拆遷運動、太陽花學運等,許多社運或學運領袖後來都成為政壇新星。

在尊重多元族群的前提下,臺北市推出原住民就學就業及文化推廣、客家事務推廣、新移民照顧輔導、勞工權益及職災預防轉介服務、兩性平權、同志人權及婚姻、身心障礙者就業、脫貧計畫、家暴防治、市民法律諮詢服務、遊民工作暨生活重建輔導等政策。告別白色恐怖後,1996年臺北市率先將臺北新公園改名為228和平紀念公園,隔年又將臺北放送局改為228紀念館,為這段歷史傷痕留下見證。近年來臺北房價高漲,臺北市施行公共住宅計畫,造福許多「臺北居,大不易」的青年族群。各項公民臺北運動,在在彰顯出臺北市是一座自由、正義與包容的生活家園。
  


F-4智慧臺北,e點就通
Smart Taipei: E-Touch for All
 (展板文案)
臺北市長柯文哲出席2015106日「臺北無線網路聯盟」記者會時表示,「一個文明國家需要具備三個要件:隨時找得到地方喝水、上廁所及免費上網。」以前Taipei Free只有6000多個熱點,如果單靠政府的力量有限,需要借助民間力量來布點,臺北無線網路聯盟成立後,自20151010日起,只要下載App登錄,使用iTaiwan單一入口,即可用一組帳號漫遊全市9000多個熱點,各式各樣的公私場所皆能免費無線上網,跨網相連。

2010年時,臺北以全球密度最高的無線寬頻網絡(Taipei Free)獲選上海世博城市生活典範,而臺北在市區公共場域所佈下的WIFI熱點,讓人手一支智慧型手機、隨身攜帶平板或筆記型電腦的人隨時隨地可以遊走網路虛擬世界。近年來,隨著臺北E化日益普及,臺北逐步向網路新都、智慧城市邁進,日常生活當中處處可見E化運用,如:智慧城市辦公室、愛臺北市政雲服務、市府資料開放平臺、市民專屬行動軟體市集─Apps.TAIPEI、臺北卡整合服務、智慧支付、臺北專屬網路門牌.taipeii-Voting服務、地政服務e網通、智慧型公車、票證整合(如:悠遊卡、e-taxi)、手機或電子化繳費等,當臺北越來越友善雲端,將網路虛擬跟生活實境接軌,跟世界的距離也越來越近了。


G.   臺北盛會,都市願景
Taipei Gathers the World: Urban Vision
 (展板文案)
「臺北聽障奧林匹克運動會」於200995日至15日在臺北市舉辦,這是臺北市在二十一世紀第一個舉辦的大型國際運動賽事,也是臺灣爭取到層級最高、規模最大的國際賽事,它不僅是臺灣的第一次,也是亞洲的第一次。當臺北聽奧圓滿落幕時,國際聽障運動總會會長盛讚:「臺北聽奧感動人心,是有史以來最好的聽障奧運會,未來的主辦城市難以超越。」

隨著臺北跟國際互動日益頻繁,各項軟硬體設施也日益成熟,希望藉由在臺北舉辦國際盛會,讓「臺北走出去,世界走進來」,也讓世人「看見臺北」,從「2009臺北聽障奧林匹克運動會」、「2010臺北國際花卉博覽會」、「2016臺北世界設計之都」、到今年8月即將舉辦的「2017臺北世界大學運動會」,都是臺北市向世界的發聲,也讓市民的光榮感倍增。不只是國際盛會,世貿中心的會展產業也蓬勃發展,例如每年的資訊月、電腦展、3C大展、國際書展、自行車展……等活動,也都彰顯臺灣的軟實力,而每年在臺北101大樓舉辦的跨年煙火秀更是世界矚目焦點,當人們參與一場場在臺北舉辦的國際大型活動時,也在過程中體驗了一部部臺北國際化都市願景的微電影。


H.  文化臺北,百花齊放
Sophisticated Taipei: Blossoms with Cultural Activities
 (展板文案)
2005年,臺北市文獻委員會(臺北市立文獻館的前身)舉辦第二屆「臺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以「航向世界的臺北:探尋華人的海洋文化」為題,從「貿易與航運」、「產業與生活」、「移民與多元社會」、「海洋與文化風格」、「移民與宗教信仰」五大面向切入,邀請國內各領域專家學者共同探討臺北的歷史沿革與昔日文化經濟產業發展的過程,進而瞭解當下如何與世界接軌。

臺北是一座百年古城,從古至今蘊涵了多元深厚的文化底蘊,尤其1967年臺北改制升格以來,無論是歷史、思潮、地景、宗教、產業、文學、音樂、戲劇、電影、設計、傳統技藝等領域,宛如百花齊放,不斷成長,甚至與世界交流並激盪出創意火花。淵遠流長又多元並存的臺北文化在民眾的日常生活紮根,在臺北除了有形形色色的展演空間(如故宮、北美館、兩廳院、華山文創、松菸文創園區、臺北光點、寶藏巖)外,可能在街頭或社區鄰里巷弄無意間就會邂逅一場街頭表演,各類藝術節活動(如臺北兒童藝術節、臺北電影節、臺北爵士音樂節、流浪之歌音樂節等)如雨後春筍,文獻館甚至會舉辦「臺北學」研討會及文化史蹟導覽活動,豐富臺北的精神生活,也觸動不同族群的心靈。生活本身就是一個文化藝術Party,請持著文化護照入境臺北文化國度。開麥啦!屬於你的「文化臺北」已經開拍……。


【展區標題及文案(市政府部分) 

A.   臺北文獻,溫故知新
Literatures of Taipei: Gain Insights from Past Experiences
(展板文案)
一則則臺北市各區的耆老座談會專輯、以及攸關臺北市的人、事、時、地、物等口述歷史或研究內容,皆收錄在文獻館發行的《臺北文獻》中,透過耆老們的生活記憶、田野文獻採集和專家學者的研究,還原了許多臺北不同階段的發展軌跡……。

臺北市的城市發展宛如一本大書,等待人們的發掘與探索。尤其1967年臺北市改制升格50年以來,無論是在行政區域改革、都市景觀規劃、道路交通變遷、市容建築變化、日常生活娛樂……等軟硬體的蛻變相當大,透過臺北市立文獻館典藏或發行研究的地圖、市長檔案文件、老照片、市志、文獻刊物,以及其他與臺北發展或市政相關的刊物內容,或是專家學者的口述訪談資料等,就可溫故知新,看見臺北市一路以來的發展和蛻變軌跡,不同世代的人們也能在此找到屬於自己的臺北記憶。


B.   臺北改制,市民當家
New System of Taipei: Citizens are Masters
 (展板文案)
196771日,中山堂堡壘廳內,高玉樹先生將省轄市的印信交給省府委員李立柏,結束了市政府和省政府的隸屬關係,而後在中山堂中正廳內,則舉行了臺北市改制直轄市政府及臨時市議會的成立典禮。這一天,臺北市正式成為直轄市,高玉樹先生成為改制後的首任市長,從此「臺北市」也邁向一個新的里程……。

1920年(大正9年)91日,一塊飄著檜木香、上面寫著「臺北市役所」的看板掛上樺山尋常小學校的門柱前,正式宣告「臺北市」的設市。196771日,臺北市自省轄市升格為直轄市至今(2017年)已50週年,一路發展成為中央政府所在地及全國政治、經濟、文化薈萃集散之地。1968年時,將近郊6個鄉鎮(★註1)納入臺北市行政區,土地面積由原本的67平方公里擴大為272平方公里,行政區也從10區增為16區;1990年時,臺北市行政區域又作調整,由16區調為12區(★註2)。改制升格半世紀以來,臺北市歷經官派到民選市長的階段,市民意識逐漸高漲,在政府的「軟硬兼施」之下,各項軟體和硬體建設讓臺北市脫胎換骨,市政的服務品質也如企業經營般更加提升及具有競爭力,邁入「市民當家」的時代進程。

現在,就讓我們看見臺北市各項市容建設影像,或是改制升格50年來的新舊市容變化,探看從過去到現在臺北市的蛻變故事與成長軌跡。

★註11968年臺北市併入近郊6鄉鎮(景美、木柵、南港、內湖、士林、北投),面積擴大4倍以上,正式升格為院轄市(1994年依憲法第118條〈直轄市自治法〉,正式稱為直轄市)。

★註21990312日,臺北市行政區域調整,由16區調為12區:松山、信義、大安、中山、萬華、文山、士林、北投、中正、內湖、南港、大同,(原城中區劃入中正區,原艋舺聚落劃入萬華區,大稻埕、大龍峒、雙連等聚落劃入大同區)。



C.   臺北盛會,都市願景
Taipei Gathers the World: Urban Vision
 (展板文案)
「臺北聽障奧林匹克運動會」於200995日至15日在臺北市舉辦,這是臺北市在二十一世紀第一個舉辦的大型國際運動賽事,也是臺灣爭取到層級最高、規模最大的國際賽事,它不僅是臺灣的第一次,也是亞洲的第一次。當臺北聽奧圓滿落幕時,國際聽障運動總會會長盛讚:「臺北聽奧感動人心,是有史以來最好的聽障奧運會,未來的主辦城市難以超越。」

隨著臺北跟國際互動日益頻繁,各項軟硬體設施也日益成熟,希望藉由在臺北舉辦國際盛會,讓「臺北走出去,世界走進來」,也讓世人「看見臺北」,從「2009臺北聽障奧林匹克運動會」、「2010臺北國際花卉博覽會」、「2016臺北世界設計之都」、到今年8月即將舉辦的「2017臺北世界大學運動會」,都是臺北市向世界的發聲,也讓市民的光榮感倍增。不只是國際盛會,世貿中心的會展產業也蓬勃發展,例如每年的資訊月、電腦展、3C大展、國際書展、自行車展……等活動,也都彰顯臺灣的軟實力,而每年在臺北101大樓舉辦的跨年煙火秀更是世界矚目焦點,當人們參與一場場在臺北舉辦的國際大型活動時,也在過程中體驗了一部部臺北國際化都市願景的微電影。


D.  水水臺北,宜居城市    環保臺北,友善地球
Scenic Taipei: Liveable City
Eco-Taipei: Earth Friendly

水水臺北,宜居城市
(展板文案)
1970年代,臺北地區因每逢夏季即飽受缺水之苦,經行政院核定、臺北市自籌建設經費之下,歷經多位臺北市長(林洋港、李登輝、邵恩新、楊金欉及許水德等先生)的籌畫及接力興建,終於在1987年時翡翠水庫完工,造福大臺北地區的居民,也為臺北留下一則關於「水」的佳話。

臺北市宛如一位「水水」的清秀佳人,不但擁有麗質天生的好山好水,歷經半世紀的「市政美容妝扮」下,已成為一座社會穩定、文化、環境、教育、基礎設施及醫療保健服務皆優良的多元宜居城市。半世紀以來,臺北市全市得以飲上翡翠水庫的乾淨水源,污水下水道的接管率全國第一,淡水河水質的改善復育了許多原本瀕臨絕種的魚類,基隆河第二次截彎取直改善淹水並造就沿岸新住商社區,紅樹林自然保留區、關渡自然生態公園、華江雁鴨自然公園等溼地的賞鳥人潮不斷,原本低度開發的社子島也成為自行車友追風勝地,連結完整的環狀河濱自行車道令人趨之若鶩,在便利市區就可泡湯的北投溫泉為世界罕見,大稻埕碼頭的「藍色公路」訴說淡水河前世今生的故事,也讓大稻埕煙火節璀璨臺北的夜空。或許,要認識臺北這座城市,可以先從「水」開始談起……。


環保臺北,友善地球
(展板文案)
聽到《少女的祈禱》而去倒垃圾是臺灣人習以為常的生活一景,卻讓許多外國友人稱讚這是另一種「臺灣奇蹟」,尤其臺北市在垃圾處理及資源回收的成果,有目共賭,垃圾費隨袋徵收直接帶動垃圾減量,資源回收也能讓「垃圾變黃金」,原本是都市毒瘤的內湖垃圾山變身親水公園,山豬窟掩埋場變為綠地,福德坑掩埋場繼變身綠地之後、也將成為建置太陽能板的「臺北能源之丘」。此外,諸如隨手清狗便、老樹保護、臺北惜物網、旅館節電、貼心公廁、舊衣回收箱大變身計畫、市府帶頭自備餐具……等政策的施行,在在都讓臺北成為節能減碳、友善地球的環保之都。

(臺北改制升格50年──50件大事選件)

★選件原則:

1.5階段,以10年為一階段分期,因應196771日臺北市升格改制,故大致上以7月為分隔點,如:(19671977)的分期為19677月至19777月,(19771987)的分期為19777月至19877月,以此類推。

2.以正面、涉及公共事務、市民記憶深刻或有感的軟硬體建設為主,涉及私人企業宣傳或負面者不挑,最好有圖片影像輔助者為佳。

(19671977)

1
196771日臺北市升格改制+包括1968臺北市併入近郊6鄉鎮(景美、木柵、南港、內湖、士林、北投)
2
1968625日臺北市禁行人力三輪車
3
1968年九年國民教育實施
4
1969年仁愛路拓寬,成為臺北市最具規模之林園大道及第1條示範道路+開闢敦化南北路林蔭大道
5
1969年臺北市區公車開放民營(如欣欣客運、大有巴士、大南汽車、光華巴士)
6
1969年金龍少棒贏得世界冠軍,遊臺北市區
7
1972516日國父紀念館落成啟用
8
1972年新生南路瑠公圳開始鋪上路面
9
1974729日高速公路台北至中壢通車
10
19768月林安泰古厝拆遷

(19771987)

1
19804月中正紀念堂完工
2
1981年 臺電大樓落成,當時是臺北市最高的建築
3
19827-9月建國高架道路通車
4
1983年關渡大橋通車
5
198412月臺北市立美術館正式營運
6
19851231日臺北世貿中心展覽大樓啟用
7
19859月陽明山國家公園成立
8
198631日舊臺北火車站拆除
9
1986914日臺北市立動物園搬新家,舉行遷園大遊行
10
1987630日翡翠水庫落成
  
(19871997)

1
1987年 臺灣宣布解嚴+198811日 報禁解除,臺灣新聞發展進入新的里程碑
2
1988715日 淡水最後一班列車
3
198991日 臺北市區鐵路地下化工程通車啟用
4
1990 312日 臺北市行政區域調整,由16區調為12
5
1990 318日 臺大學生在中正紀念堂舉行大規模的群眾運動,要求解散國大、廢除臨時條款,爆發「三月學運」(野百合運動)+1990 519日 發動反軍人干政大遊行
6
199241日 臺北市政府拆除7號公園預定地上的國際學舍+1994329日 臺北市大安森林公園全面開放使用
7
199210月間 中華商場拆遷
8
1994 325日 臺北市新市政大樓完工啟用

9
1996328日 國內第1條捷運木柵線營運通車
10
1994年臺北市開放第1屆市長選舉

(19972007)

1
19971225日 臺北市捷運淡水線全線通車+19981224日 臺北市捷運中和線暨新店線北段通車+19991224日 臺北市捷運板南線通車
2
19972月 臺北市政府首次舉辦臺北燈節,主燈位於仁愛路圓環
3
200071日 臺北市全面實施垃圾費隨袋徵收
4
2002 2月臺北市「公車票亭」全部拆除完畢,正式走入歷史

5
2002612日 臺北悠遊卡上市發售
6
20041231日 「世界第1高樓」(201014)臺北101大樓正式落成啟用,成為臺北市新地標。
7
2005     11日 臺北市政府將7家市立醫院、療養院、慢性病防治院及性病防治所合併成1家「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正式運作
8
2005125日 「1999市民熱線」正式啟用,為全國第1個成立24小時專人服務的電話服務窗口
9
2005121日 國第1座符合國際水準15,000席大型室內多功能體育館「臺北小巨蛋」舉辦啟用開幕典禮
10
2007 74日 臺北市首條高空纜車「貓空纜車系統」正式通車營運

(20072017)→此階段以市政相關為主,未編號者暫時仍保留備查

1
2009YouBike微笑單車啟用
2
200995(~19臺北市主辦聽障奧運
3
200912月推動路平專案
4
2010 614日 臺北松山機場與上海虹橋機場開啟航線,兩岸直航,雙城形成「一日生活圈」
5
2010116日 臺灣首次舉辦之大型國際博覽會「2010臺北國際花卉博覽會」開幕
6
20111224日 臺北市自行車環狀線啟用,全長約58.8公里
7
20162月 拆除北門忠孝橋引道,為臺北市推動「西區門戶計畫」開啟重要的一步
8
2016臺北設計之都
9
2017年機場捷運通車
10
2017臺北世大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