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大數據中心 https://tuic.gov.taipei/
出席「臺北大數據中心」啟用典禮 柯文哲:建立以數據為基礎的政治運作 帶領臺灣進入新科技、數據、經濟時代
臺北市長柯文哲今(19)日出席「臺北大數據中心」啟用典禮。他致詞時表示,大數據中心的第一步就是整合北市府各局處的數據,再來就是研究這些數據可以如何實際指導、協助市政決策,最後才是公私協力運用。他知道外界很重視個資,所以只要有關個資問題,都會在資料治理委員會中進行討論、建立制度。事實上,科技永遠走在法律前面,所以如果可以透過北市當領頭羊,遇到問題就解決問題。在推動過程中,北市依然秉持初衷:開放政府、全民參與、公開透明的精神,目標是帶領臺灣進入新科技、數據、經濟的時代。
他一直覺得過去沒有建立以數據為基礎的政治運作,而大數據中心首先要做的就是跨局處的數據整合。最近他去看消防局的勤務派遣中心,當發生火災時,出勤的消防隊隊長會拿出iPad先看看發生火災的地方,在建管處的資料是怎樣,有沒有違章建築、防火巷是否暢通、會不會影響消防車滅火等。同時,也可看到社會局資料登錄,看看有沒有行動不便、臥床無法自行逃生的民眾等。
柯文哲表示,這就是非常重要也了不起的資料掌握,因為以前的人去救火,常常沒辦法掌握太多狀況就先衝進去火場,有時候救人沒成功,反而還造成消防隊員死傷,讓他感到很遺憾。但是現在不一樣了,一出動就可以掌握失火地方的危險程度,讓整個火災現場變得安全許多。
會中,他以設置計程車停車站為例,因為Uber有上下車資料,就可以知道應該把停車站設置在哪裡,來避免計程車在城市空轉也減少空汙,這就是進步。慢慢地,北市要進入一個用數據、理性、務實、科學,用數據作為城市治理的基礎。
此外,柯文哲說,北市在發展智慧城市,一開始有一個智慧城市委員會,那時候就找了很多民間的高科技業者以及府內人士,一起討論北市使用新科技要怎麼發展,當時也成立了智慧城市專案辦公室。智慧城市專案辦公室有兩個作用:一、開放北市所有新科技的試驗場所,是一個Up-down的機制;二、每年兩次會蒐集府內各局處的問題,邀請業界共同討論解決方法,一年兩次會公布在「台北市電腦公會」的網站上。以前他在演講時有提過,有人建議建立北市的空汙通訊系統,所以後來就在北市設置空氣盒子。後來這個方案也在全世界很多地方使用,利用IoT的技術設計一個蒐集數據來觀察北市空汙的變化狀況。在發展一段時間後,他發現還需要一個東西,就是數據的使用,所以在2020年成立資料治理委員會,從此,北市也進入另一個新世界。
他進一步說明,我們不是只有一直在引進新科技,而是進入一個如何用數據治理城市及政治決策的時代。坦白說,在使用數據時,馬上就會想到怎麼保護個資,所以資料治理委員會有兩大功能:使用數據和保護個資。北市開始進入新科技和數據,一方面追求引入新科技,一方面思考如何用數據解決問題,用這兩大引擎來推動市政科技。
記者詢問市長剛剛提到大數據中心未來會作為政策的判斷,如何避免外界質疑市長把這個大數據中心作為選舉使用?此外,市長有說個資部分會由資料治理委員把關,但恐仍難對外界釋疑?柯文哲表示,科技走在法律前面,一年前就成立資料治理委員會,有外聘委員,凡是資料的處理都是在被監視下執行;再者,臺灣政治目前最大的問題就是來自人民對政府的不信任,政府要做什麼,都覺得政府要做壞事,但資料經濟(data economic)必須要發展,就像國內本來要推電子身分證,因為印度13億人口都已經使用電子身分證了,臺灣本來要在2020年5月上線,結果到現在還沒上線。
因此,他強調,建立一個可信的政府,勇敢向前進,這才是臺灣需要的政府。
記者續問市長有提到大數據中心會運用在防疫層面,之後會怎麼運用?黃珊珊表示,大數據中心的防疫儀表板在2年前就開始使用,裡面有臺北市所有相關的疫情數據,包括居檢、居隔、12個行政區的冷熱區等,之後,去年5月疫情爆發後,更運用在精準疫調工作,從儀表板可以判斷從哪裡開始群聚感染,哪些地方有高風險、哪些是要向中央回報的特殊個案等,讓市府可以透過這個儀表板,充分掌握北市的疫情狀況,作為首長的決策參考。
柯文哲補充說明,去年疫情中,北市府已運用許多相當現代化的科技來解決疫情,像是google map的概念,新增案例發生在哪裡是有時間流,可以清楚知道病例的變化,市府才知道到哪裡去設篩檢站;甚至使用電信足跡追查人群流動,確診案例從哪裡出來。所以去年北市的防疫確實用相當多現代化的科技,才能在兩周內把疫情控制住,讓確診數在二周後開始下降,包括現在要清零,如果不使用這種高科技,他認為很難清零。
媒體詢問,柯市長說大數據會給民間使用,想請問一下這部分會有收費、會規定要怎麼使用、大家又要怎麼申請?資訊局長呂新科回答說,在臺北市做開放資料這些事情是公開透明的措施之一,會持續開放資料,臺北市是開放資料最早,也是最多的一個縣市,所有的資料在開放基準中,一定要有個資保護的概念,會做去識別化,資料去識別化之後,沒有辦法再驗證個體,就不算是個資。經過去識別化後的資料,會開放給民間與產業來做加值應用,目前臺北市的開放資料都沒有收費,有部分的政府開放資料會收一些規費,收規費的部分都是依照規費法來設定,市府也會有相關的了解與研擬,但臺北市目前所有的開放資料應該都是沒有收費。
111-01-19
大數據已成為世界先進城市治理之基礎,因應資訊社會的到來,臺北市政府成立「臺北大數據中心」,以全市的視野、跨域整合重要資訊輔助市政議題分析,從數據中探索政策洞見,達成「循證決策」的目標,更期望藉此提升市政運作效能,帶來更多便民的服務。臺北大數據中心啟用當天除介紹完善的設施與基礎建設外,亦融合人文與藝術,特邀請第25屆「臺北文化獎」得主台灣新媒體藝術家黃心健老師,以作品《Vital Sign》傳達用數據關懷與服務市民之理念。
多年來臺北市政府在特定業務領域已有成熟的智能運管中心(IOC),大數據中心之啟用,係為進一步串接匯整來自各局處的開放資料,改善過往局處間資料分散的狀況,跨域整合深化與各智能運管中心的鏈結,形成聯合運營的新架構。爰此,「跨域數據整合」及「市政議題分析」為兩大核心任務,目標為提供即時、多面向且精準之資訊,輔助市府內部決策判斷,並以視覺化儀表板同步呈現資料之時間、空間及統計趨勢等多維度視野。譬如因應疫情開發之「新冠肺炎資訊整合儀表板」、為改善城市交通之計程車招呼數據及內科人流車流深度分析,以及悠遊敬老卡點數使用分析等,皆為大數據中心與局處合作之跨領域作業成果。而本次首度披露的城市運營聯合儀表板,係透過自動化匯集資料流,產製各類功能模組,並以「去中心化方式」運作,提供各決策單位針對市政需求,自由組合資料分析模塊,且透過多元行動載具,提供使用者在不同時間、地點即時查詢,以串流的技術將分析資訊流動到每個行動決策點。
臺北市政府以「科技驅動」及「資料驅動」兩大主軸作為城市治理的策略,除以智慧城市委員會及智慧城市專案辦公室做為科技驅動外,更應積極扮演「關鍵的推動者」,從規範及應用等兩個層面加入資料驅動,藉由資料治理委員會與大數據中心的機制,完善市府的資料治理框架,不但以服務市民的角度達成「數位便民」的施政目標,亦兼顧「個資保護」以維護人民權益。今天的啟動是臺北市政發展的重要標記,也是邁向以資料驅動城市治理的新起點。
更多有關臺北大數據中心核心任務、數據治理願景及應用成果請至官網查詢,網址:https://tuic.gov.taipei。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