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院第11屆第2會期
交通部業務報告 (口頭報告及書面報告)
https://lis.ly.gov.tw/lydbmeetr/uploadn/113/1131016/601.pdf
交通部業務報告(口頭報告)
目次
壹、前言
貳、當前及未來重點工作
一、 落實運輸安全與人本價值
二、 引領運輸科技與創新
三、 打造便捷及韌性交通網
四、 推動觀光產業永續與發展
五、 精進郵政與氣象服務
六、 推動淨零碳排邁向環境永續
參、結語
主席、各位委員、各位女士、各位先生:
今天應邀列席貴委員會,就交通部主管重要業務提出報告,親聆各位委員的指教,謹表示感謝之意。
為實現「國家希望工程」的施政願景,交通部建構「人本交通 便捷臺灣 發展觀光 綠色運輸」之策略,為民眾打造便捷、安全、永續的運輸體系;並以積極推動各種發展 觀光政策,打造臺灣為國際旅遊品牌,再次成為全球旅遊 熱點。與此同時,我們在「AI 行動內閣」的推動政策下,亦加速數位轉型,除了提升智慧交通的效能,更強化氣象 服務的預測精度,提昇郵政服務運用科技之效能,結合數位科技與人本關懷,打造更安全、友善及創新之運輸建設與服務。
以下謹就施政重點工作提出簡要報告。
貳、當前及未來重點工作
貳、當前及未來重點工作
一、 落實運輸安全與人本價值為保障用路人之需求及安全,交通部致力於推動保護行人安全、鐵道行車安全及提升偏鄉公共運輸等課題,並積極執行。工作重點包括:
(一) 提升道路安全,改善高風險路段,加強行人安全設施。
1. 完善道安政策、計畫及法規:
(1) 113 年 1 月 1 日施行「道路交通安全基本法」,另經多次會議討論,行政院於 113 年 2 月 7 日 核定「國家道路交通安全綱要計畫(113 至 116 年)」。113 年 5 月 1 日總統公布「行人交通安全設施條例」;內政部訂定「行人交通安全設施條例施行細則」,於 113 年 10 月 1 日施行。
(2) 113 年 7 月 22 日交通部會銜內政部修正發布「道路交通標誌標線號誌設置規則」部分條文(包括通學區起(終)點標誌、標線等 25 條條文)。
(3) 113 年底完成「道路交通標誌標線號誌設置參考指引-一般道路情境」,研提設置圖例及運用解 說,改善標誌標線號誌各地不一致的情形等,讓民眾能有安全的行走環境,並將完成整體「道路規劃指引」初稿。
2. 積極改善道路工程環境:
2. 積極改善道路工程環境:
(1) 與內政部積極推動 4 年 400 億元「永續提升人行安全計畫」,透過補助型計畫資源挹注,協助地方推動人行環境建置作業。
(2)「永續提升人行安全計畫」核定之 799 處易肇事路口改善案件,至 113 年 9 月底已完成 435 處 (已達成行政院 4000 處之階段目標),預計於 113 年底前全數改善完成。
(3) 校園周邊道路改善於 113 年 9 月底已完成全台 48 校,預計 113 年底完成 200 校。
(4) 為提升省道路口安全,交通部公路局轄管省道路口於 113 年 9 月已完成 899 處路口改善,加速於 113 年底前,累計完成 2,000 處路口改善。
(5) 為保障行人穿越馬路之安全及效率,全國行人專用時相(為行人專設之綠燈時段)及早開時相 (行人信號燈提早於車輛信號燈(紅燈)開始)截至 113 年 9 月已完成 5,315 處;全國行人穿越道退縮,截至 113 年 9 月已完成 2,022 處。
3. 多面向推動道路交通安全政策:
(1) 由工程、教育、監理、執法及其他等構面,持續推動國家道路交通安全綱要計畫 9 大政策面向下 30 項策略之 33 項行動計畫。
(2) 113 年 6 月 24 日「道安總動員」平臺上線,強化社會溝通及管考機制,增加民眾參與管道,督促各道路主管機關積極主動回應民眾建議。
4. 落實推動各項道安改善工作,減少死亡人數:113 年 1-6 月之 30 日死亡人數,整體死亡人數累計為 1,428 人,較去年同期減少 141 人(-9%)。
4. 落實推動各項道安改善工作,減少死亡人數:113 年 1-6 月之 30 日死亡人數,整體死亡人數累計為 1,428 人,較去年同期減少 141 人(-9%)。
(二) 安全駕駛之升級,推動機車駕訓、道路安駕制度及高風險駕駛人管理。
1. 持續推動機車駕駛訓練及道路安駕訓練補助:為降低年輕族群事故情形,鼓勵民眾透過完善訓練後取得駕照,並建立駕駛人取得駕照上路之防禦駕駛、安全駕駛觀念,113 年擴大補助至 4 萬名, 截至 113 年 9 月共有 38,013 人參加訓練;另補助機車道路安駕訓練,鼓勵民眾至駕訓班由教練帶領實際上路學習,至 113 年 9 月共有 5,000 人參加訓練,參加駕訓及道路安駕者違規風險降低 64%,事故風險降低 51%,114 年將持續辦理。
2. 推動高風險駕駛人管理:113 年 10 月 31 日起駕駛人按違規程度分級,換發 1 年、2 年、3 年或 6 年駕照,並均應再接受道路交通安全講習及結清罰鍰。
(三) 確保鐵道行車安全,提升軌道系統運能,加強服務品質。
1. 完善臺鐵安全體系:臺鐵 113 年公司化後,建立安全體系第一層為董事會及安全管理委員會,第二層為營運安全處及安全管理推動小組,第三層為分區營運處,第四層為各段、場、站、道班設置安全管理系統(Safety Management System, SMS)督考小組,透過分層進行縱向及橫向整合。
2. 提升臺鐵營運安全:訂定臺鐵公司 5 年行車事故 (件)數目標值,自 113 年起逐年降低,至 117 年降低件數達 50%,以確保鐵路運營的穩定性和安全性。
2. 提升臺鐵營運安全:訂定臺鐵公司 5 年行車事故 (件)數目標值,自 113 年起逐年降低,至 117 年降低件數達 50%,以確保鐵路運營的穩定性和安全性。
3. 新購臺鐵列車,優化臺鐵運能:
(1) EMU3000 城際列車、EMU900 區間列車分別已完成交車 600 輛、520 輛;E500 機車頭 113 年 交車 18 輛、115 年交車 50 輛、後續增購 20 輛,合計 88 輛;R200 機車頭 113 年交車 24 輛、114年交車 10 輛、後續增購 5 輛,合計 39 輛;支線客車 114 年交車 32 輛、115 年交車 28 輛,合計 60 輛,以提升載客服務。
(2) 城際運能短期提升 35%(東部 48%)、中期提升 39%(東部 53%)、長期提升 41%(東部 55%);區 間運能短期提升 30%(東部 35%)、中期提升 35%(東部 39%)、長期 37%(東部 39%);觀光運能短期提升19%、中期提升25%、長期提升28%; 短期每週增開臺北至臺中往返直達車 32 列次,補充高鐵運能。
4. 強化臺鐵旅運服務及提升服務品質:列車準點率 短期達 97.0%以上、中期達 97.5%以上、長期達 99%以上;接續推動票務精進改善措施,包括常客回饋方案,定期票採電子票證綁定、自動售票機汰舊換新,並持續優化電子票證驗票機與汰換自動 驗票閘門等,提升旅客搭乘便利性與滿意度。
5. 高鐵運能提升:113 年 7 月起調整時刻表,每週增 加 43 班,計開行 1,103 班,運能提升 4%(較疫情 前提升 8.6%);114 年預計每週再增加 10 班,運能提升 0.9%、115 年再增加 11 班,運能提升 1%; 新購 12 組列車預計 116 年全數上線營運,預估尖 峰小時最高開行 7 班可增加為 9 班,提升約 3 成運能。
(四) 改善偏鄉公共運輸,擴大幸福巴士服務區域,保障偏鄉居民行的權利。
5. 高鐵運能提升:113 年 7 月起調整時刻表,每週增 加 43 班,計開行 1,103 班,運能提升 4%(較疫情 前提升 8.6%);114 年預計每週再增加 10 班,運能提升 0.9%、115 年再增加 11 班,運能提升 1%; 新購 12 組列車預計 116 年全數上線營運,預估尖 峰小時最高開行 7 班可增加為 9 班,提升約 3 成運能。
(四) 改善偏鄉公共運輸,擴大幸福巴士服務區域,保障偏鄉居民行的權利。
1. 完善偏鄉地區基本民行,持續推動幸福巴士計畫 (含幸福小黃):截至 113 年 9 月,已新增 32 條幸 福巴士路線,達成 113 年 10 條目標,共計輔導推動 172 個鄉鎮共 443 條路線(含 62 個偏鄉,231 條路線),全國偏鄉地區公路公共運輸涵蓋率達 94.37%,已達成 113 年達成涵蓋率 92%目標,將持續依地方特性輔導,以期達成 117 年底前全國 368 鄉鎮鄉鄉有公車(含幸福巴士)之目標。
2. 善用在地運輸資源,輔導幸福巴士固定營運模式 轉型彈性預約服務,並推動偏鄉客貨共載服務: 113 年 5 月 21 日已修正發布汽車運輸業管理規則,鬆綁偏鄉地區客運班車載貨服務規定,截至 113 年 9 月,113 年已新增輔導完成 21 條固定路線轉型彈性預約服務,共計 28 條路線轉型,並已於花蓮縣卓溪鄉、臺中市和平區及新竹縣尖石鄉等 3 處推動客貨共載服務,達成 113 年目標(轉型 15 處、客貨共載 3 處)。
3.「花東地區在地多元運輸共享服務經營輔導計畫」 已完成既有公共交通可靠度提升及偏鄉在地多元車輛共享運輸機制建立;於臺東縣延平鄉、卑南鄉、花蓮縣萬榮鄉、卓溪鄉、富里鄉等 5 個場域以監理沙盒方式試辦在地共享運輸(簡稱噗噗共乘)服務作業,讓偏鄉服務更彈性及更符合在地需求,以落實交通平權。
3.「花東地區在地多元運輸共享服務經營輔導計畫」 已完成既有公共交通可靠度提升及偏鄉在地多元車輛共享運輸機制建立;於臺東縣延平鄉、卑南鄉、花蓮縣萬榮鄉、卓溪鄉、富里鄉等 5 個場域以監理沙盒方式試辦在地共享運輸(簡稱噗噗共乘)服務作業,讓偏鄉服務更彈性及更符合在地需求,以落實交通平權。
二、 引領運輸科技與創新
為因應疫情衝擊與科技快速變革,全球各產業都面臨壓力與挑戰,交通運輸係維繫民生與工商業運轉的重要基礎;在面對國際競爭,運輸系統導入新科技運用勢在必行。工作重點包括:
(一) 推動智慧機場建設與服務升級,帶動運輸相關產 業升級。
1. 發展機場智慧化建設:桃園機場第三航廈預計於114年中啟用北登機廊廳,116 年底啟用航廈主體、 南登機廊廳,增加 4,500 萬人次年旅客容量,並以自助報到、生物辨識自動通關、智慧安檢、自駕電動巴士提供旅客服務。第三跑道計畫,賡續推動埔 心溪改道、臨時停機坪、整地等第一階段工程;預計113年底完成跑滑道系統等基礎設施細部設計,114 年展開第三跑道西側基礎工程等第二階段工程,預計 119 年完工。另高雄機場新航廈建設導入智慧安檢、智慧停車管理等設計,並將取得智慧建築標章,預計 121 年完成第一期工程。
2. 提升區域門戶及離島機場服務品質:114 年 4 月完 成臺中機場滑行道工程,提升空側運作效率;115 年 12 月高雄機場完成滑行道改善,同步展開新航廈東側立體停車場及 A 滑行道北移等前置工程, 並完成蘭嶼、綠島、七美、望安機場外觀風貌改造,提升機場航廈整體景觀及門戶意象。
2. 提升區域門戶及離島機場服務品質:114 年 4 月完 成臺中機場滑行道工程,提升空側運作效率;115 年 12 月高雄機場完成滑行道改善,同步展開新航廈東側立體停車場及 A 滑行道北移等前置工程, 並完成蘭嶼、綠島、七美、望安機場外觀風貌改造,提升機場航廈整體景觀及門戶意象。
3. 建置更新飛航服務系統:113 年完成新一代航空情 報服務系統建置,汰換與更新航空氣象現代化作業系統,提升危害天氣預報準確率;115 年啟動新 建桃園機場第二塔臺計畫,規劃建置新一代航管系統,打造符合 ICAO 推動之安全節能永續空中 導航服務;117 年汰換桃園機場北場終端航管雷達,提升硬體效能及確保服務品質。
4. 提升資通訊科技應用服務:桃園機場 113 年 8 月 完成 43 臺自動查驗通關系統升級與設備更新,加 速通關效率,持續優化數位資訊整合平臺(Airport Digital Integrated Platform, ADIP),提升「出境通關人流預測」及「飛機延遲時間預測」模型準確度, 預計 113 年 12 月完成「自助式多維度報表平臺」, 提供使用者各類客製化智慧分析報表。
5. 升級機場智慧物流服務:桃園航空自由港區113年 6 月 取得 國際航空運輸協會 (International Air Transport Association, IATA)醫藥品冷鏈運輸國際 認 證 (Center of Excellence for Independent Validators Pharma, CEIV Pharma),有助打造綠色物 流通道,促進生技醫療產業發展,113 年 7 月啟用快遞 3 庫,每年可新增 1,680 噸貨量;114 年底啟 用加值園區 H 棟及航空貨運站二期自動化分檢設備,可增加 600 個就業機會、創造 40 億元產值及提升貨物處理效能達 9,000 個/小時;另同步建置桃園機場航空貨運資訊整合平臺,以「即時貨況」 與「園區智慧管理」協同合作,創造高效、安全、可靠的貨運園區。
5. 升級機場智慧物流服務:桃園航空自由港區113年 6 月 取得 國際航空運輸協會 (International Air Transport Association, IATA)醫藥品冷鏈運輸國際 認 證 (Center of Excellence for Independent Validators Pharma, CEIV Pharma),有助打造綠色物 流通道,促進生技醫療產業發展,113 年 7 月啟用快遞 3 庫,每年可新增 1,680 噸貨量;114 年底啟 用加值園區 H 棟及航空貨運站二期自動化分檢設備,可增加 600 個就業機會、創造 40 億元產值及提升貨物處理效能達 9,000 個/小時;另同步建置桃園機場航空貨運資訊整合平臺,以「即時貨況」 與「園區智慧管理」協同合作,創造高效、安全、可靠的貨運園區。
(二) 推動智慧港口建設,及智慧航安與物流服務升級。
1. 建設智慧港口:113 年 10 月全面啟用高雄港第七貨櫃中心,可同時停靠 4 艘 2.4 萬 TEU(20 呎標準貨櫃)大型貨櫃輪,透過新建置遠端遙控裝卸機 具設備及智慧化櫃場作業系統,每年最高可處理 650 萬 TEU 貨量,創造 150 億元產值;114 年底 完成第三貨櫃中心 70 號碼頭改建工程、116 年底完成第五貨櫃中心深水碼頭改建工程,將結合 AI、5G 等智慧科技應用,高雄港貨櫃處理容量可望提升至 1,980 萬 TEU,將高雄港打造為現代化智慧港口,鞏固亞太區域樞紐地位。
2. 升級智慧航安服務:依行政院核定「我國智慧航 安服務建置暨發展計畫」,於 113 年底完成彰化風場航道船舶交通服務(Vessel Traffic Service, VTS)中心大樓,因應離岸風電第三階段區塊開發,依行政院核定辦理之「我國智慧航安服務升 級計畫(113-116 年)」,全面建構安全航行環境, 於 115 年可完成新離岸風場 VTS 系統擴充及試 運轉,將風場航行空間監控範圍擴大至西側海域,於 116 年新增 4 座雷達站涵蓋西側海域航行空間,完成升級後,監控海域範圍將由 673 平方公里大幅擴大至 4,000 平方公里,強化海域航行安全。
2. 升級智慧航安服務:依行政院核定「我國智慧航 安服務建置暨發展計畫」,於 113 年底完成彰化風場航道船舶交通服務(Vessel Traffic Service, VTS)中心大樓,因應離岸風電第三階段區塊開發,依行政院核定辦理之「我國智慧航安服務升 級計畫(113-116 年)」,全面建構安全航行環境, 於 115 年可完成新離岸風場 VTS 系統擴充及試 運轉,將風場航行空間監控範圍擴大至西側海域,於 116 年新增 4 座雷達站涵蓋西側海域航行空間,完成升級後,監控海域範圍將由 673 平方公里大幅擴大至 4,000 平方公里,強化海域航行安全。
3. 提升港埠智慧物流服務:113 年 12 月完成高雄港 13 處自動化門哨導入 AI 辨識科技,提升商港人、 車、貨進出管制安全;115 年啟用臺北港智慧車輛園區,發展 5G 智慧車輛(自駕車)、電動車加值 運轉及綠能(太陽能)整合應用場域,可新增 600 個就業機會,創造 1,270 億元產值;117 年啟用臺北港物流倉儲區,串聯海快、電商關聯產業發展,可帶動北臺灣 1,800 個就業機會及創造 10 億元產值。
(三) 發展智慧運輸系統,提升運輸安全及效率;加速產業投入 5G 交通科技創新應用,及無人機交通領域之發展。
1. 發展智慧運輸系統:
(1) 因應全球 5G、聯網及智慧城市等創新科技應用 趨勢,交通部於淡海設置開放試驗場域,訂定資通訊協定標準 TCROS (Taiwan C-ITS Roadside Open Standards)及建構一致性驗證流程,完善測 試環境、加速國內智慧交通數位轉型並改善路網效率,已於 3 路線公車驗證可行。
(2) 應用科技提升道路安全方面,透過中壢等試驗場域訂定「非號誌化路口主動式風險感知警示系統設置指引」補助地方落地。
(2) 應用科技提升道路安全方面,透過中壢等試驗場域訂定「非號誌化路口主動式風險感知警示系統設置指引」補助地方落地。
(3) 整合多種運具與多元服務之交通行動服務(Mobility as a Service, MaaS)亦為重點發展趨勢, 交通部「運輸資料流通服務平臺」涵蓋觀光及交通運輸資料,為發展 MaaS 之基礎;並經 MaaS Open API 模組,供地方及民間介接發展在地化服務。
2. 鼓勵產業投入 5G 技術產品與服務之創新應用:交 通部透過公私協力模式,112 至 113 年已促成 17 家業者,聚焦導入 18 個以上公路、鐵道、海港、空港、觀光之交通場域,並鼓勵產業累積至少 6 個月以上的服務驗證(Proof of Service, PoS)成效,以 提升商品化輸出之可行性;為延續創新交通科技 服務及公私協力精神,將研擬由政府帶領產業投入交通專屬場域,以利新興科技產品得以永續發展應用。
3. 推動無人機於交通領域之創新應用:
3. 推動無人機於交通領域之創新應用:
(1) 辦理無人機偏鄉物流運送服務驗證計畫,聚焦 「偏鄉緊急運補」及「離島物流配送」情境,於嘉義、花蓮、澎湖等地進行場域測試驗證;113 年至 114 年循序推動服務驗證 (PoS)及商業驗證(Proof of Business, PoB)。
(2) 推動無人機橋梁檢測,結合無人機自動化飛行, 利用 AI 影像辨識橋梁構件劣化狀況,增進橋梁 檢測品質與效率。113 年持續推動模式功能精進。
4. 建立 5G 鐵道:「建立 5G 智慧鐵道運輸及監理環境」計畫,將於 113 年底完成「交通部鐵道雲平 台」、「智慧鐵道系統資訊與通訊技術規範」等基礎工作,並以機場捷運線作為示範場域;114 至 118 年將補助各鐵道營運機構依循一致化標準通訊協定,規劃設計各自鐵道雲平台及數位基礎建設,推動智慧鐵道運輸環境,提升行車安全與營運效能。
4. 建立 5G 鐵道:「建立 5G 智慧鐵道運輸及監理環境」計畫,將於 113 年底完成「交通部鐵道雲平 台」、「智慧鐵道系統資訊與通訊技術規範」等基礎工作,並以機場捷運線作為示範場域;114 至 118 年將補助各鐵道營運機構依循一致化標準通訊協定,規劃設計各自鐵道雲平台及數位基礎建設,推動智慧鐵道運輸環境,提升行車安全與營運效能。
5. 建立運輸資料流通服務平臺,加速交通科技創新 應用:提供全國尺度、單一窗口的運輸開放資料 API 服務,並持續不斷擴充平臺上的數據,112 至 113 年陸續擴大收納停車場、充電樁、道路交通事 件、TPASS 票證等高應用價值資料,供國內外產 官學研進行加值創新,並支援我國智慧交通、智慧城市、智慧國家及政府數位治理之政策發展。
(四) 運用自動化作業系統,提升便捷及人員作業效率。
(四) 運用自動化作業系統,提升便捷及人員作業效率。
1. 運用智慧科技降低勞力需求:藉由 5G 通訊結合 AI 人工智慧、蜂巢式車聯網(Cellular Vehicle To Everything, C-V2X)等科技創新應用服務,提升交 通場域人員作業效率。已開發 AI 創新科技巡檢整合系統,提供無人機與服務型機器人於高雄捷運巡檢服務,提升巡檢服務效率達 10%;另以 5G+CV2X 車聯網數位雙模導入臺鐵平溪支線 ODS 通 訊系統(Obstance Detection System, ODS),有效進行軌道異物偵測警示減少人巡時間達 50%。
2. 臺鐵第四代票務系統建置:匯聚智慧、便民及綠色3 大核心特色,逐步達到節能無紙化,透過 APP 優化,減少售票窗口負擔,持續精進運用 QRCode、TPASS 通勤月票及電子定期票等電子票證服務,簡化出站讀票程序,加速旅客過閘速度,減少回收 車票作業。
三、 打造便捷及韌性交通網
交通部的使命係為民眾打造出門安全、行車順暢、旅行無縫及交通共享之「便捷臺灣」優質交通環境;與此同時,溫室效應導致的極端氣候,使得強化運輸系統韌性的任務更形迫切與艱鉅;為確保運輸系統的穩定與安全,相關的軟、硬體工程審慎地重新檢視與再建設。
工作重點包括:
(一) 縫合交通斷鏈,提供無縫連結運輸服務,打造便捷鐵、公路交通網。
1. 構建完善高、快速公路路網,增進路網系統之可及性與連結性,以提供用路人安全、便捷、舒適之運輸服務,是交通部長期以來努力的目標。本部將持續強化高快速公路網連接,改善公路瓶頸路段及 提升地方道路服務水準,並健全海空港及重要科 學或產業園區聯外交通等。短、中、長期重點推動 計畫如下:
1. 構建完善高、快速公路路網,增進路網系統之可及性與連結性,以提供用路人安全、便捷、舒適之運輸服務,是交通部長期以來努力的目標。本部將持續強化高快速公路網連接,改善公路瓶頸路段及 提升地方道路服務水準,並健全海空港及重要科 學或產業園區聯外交通等。短、中、長期重點推動 計畫如下:
(1) 短期:國 3 銜接台 66 線系統交流道通車、辦理國 1 及國 3 交流道拓寬改善計畫、國 1 甲基本設計審議完成、國 2 甲延伸計畫核定等。
(2) 中期:淡江大橋通車、啟動國道 7 號、國 1 楊頭段拓寬、蘇花安、國道 5 號銜接蘇花改、國 1 甲 線等。
(2) 中期:淡江大橋通車、啟動國道 7 號、國 1 楊頭段拓寬、蘇花安、國道 5 號銜接蘇花改、國 1 甲 線等。
(3) 長期:西濱快速公路曾文溪橋段完工、國 1 交流道、台 9 線安全景觀大道改善完成、國 1 臺南路 段工程完工等。
2. 持續推動各項都會區鐵路立體化計畫,消除都市阻隔、均衡地區發展,提升鐵路交通安全。重點推動計畫如下:
(1) 短期:啟用桃園鳳鳴臨時站,發揮桃園站與鶯歌 站通勤運輸之分流功能;完成高雄站商辦及旅 館大樓、天棚工程,連結東、西兩側綠園道;並期宜蘭鐵路高架奉行政院核定,以縫合鐵路兩側土地規劃,提高沿線土地使用,帶動區域發展,並消弭沿線平交道,提供安全優質鐵道運輸。
(2) 中期:完成桃園平鎮臨時站,發揮中壢站通勤運輸之分流功能;臺南市區鐵路地下化第一階段 通車將改善都市阻隔;並持續推動桃園鐵路地下化、嘉義市區及延伸民雄地區鐵路高架工程,消除都市阻隔,提升鐵路交通安全。
(2) 中期:完成桃園平鎮臨時站,發揮中壢站通勤運輸之分流功能;臺南市區鐵路地下化第一階段 通車將改善都市阻隔;並持續推動桃園鐵路地下化、嘉義市區及延伸民雄地區鐵路高架工程,消除都市阻隔,提升鐵路交通安全。
(3) 長期:持續推動彰化高架及大臺中山、海線與臺南延伸永康等計畫奉行政院核定,消除都市阻隔、均衡地區發展。
3. 推動都市捷運建設,提升都會區交通運輸功能及服務品質,帶動捷運沿線產業發展。重點推動計畫如下:
3. 推動都市捷運建設,提升都會區交通運輸功能及服務品質,帶動捷運沿線產業發展。重點推動計畫如下:
(1) 短期:推動三鶯線延伸八德綜合規劃及臺南捷運第一期藍線綜合規劃作業;高雄捷運至岡山站已於 113 年 6 月 30 日通車。
(2) 中期:完成信義線東延及新北捷運三鶯線通車,提升大臺北地區捷運便利性;並持續推動捷運汐東線、環狀線東環段、基隆捷運、桃園捷運棕線、綠線延伸中壢、臺中捷運藍線、臺南捷運第一期藍線等捷運路線開工。
(3) 長期:推動萬大中和樹林線(第一期)、桃園機場 聯外捷運系統延伸至中壢 A23 站、高雄捷運岡 山路竹延伸線第二 A 階段及黃線通車,持續推動基隆、臺北、新北、桃園、新竹、臺中、彰化、 嘉義、南投、臺南、高雄及屏東等各地區捷運規劃興建。
(二) 檢視道路瓶頸點,導入 AI 交通管理系統,提升道 路使用效益。 112 至 113 年補助 21 個地方政府共 77 項計 畫,推廣 AI 技術應用在交通管理、交通安全和基礎設施維護等領域,改善路網效率、提升道路安全; 並透過 AI 辨識分析環境資料,產生各種交通管理 控制需要的資訊,或是透過機器學習讓 AI 提供熱點路口的交通號誌管理決策,都是當前 AI 應用於 智慧運輸的方向。透過智慧科技輔助,結合影像辨識與偵測設備,以 AI 技術分析車流參數,及檢視道路瓶頸點,結合智慧交通管理系統,提升道路使用效益。
(二) 檢視道路瓶頸點,導入 AI 交通管理系統,提升道 路使用效益。 112 至 113 年補助 21 個地方政府共 77 項計 畫,推廣 AI 技術應用在交通管理、交通安全和基礎設施維護等領域,改善路網效率、提升道路安全; 並透過 AI 辨識分析環境資料,產生各種交通管理 控制需要的資訊,或是透過機器學習讓 AI 提供熱點路口的交通號誌管理決策,都是當前 AI 應用於 智慧運輸的方向。透過智慧科技輔助,結合影像辨識與偵測設備,以 AI 技術分析車流參數,及檢視道路瓶頸點,結合智慧交通管理系統,提升道路使用效益。
(三) 深化運輸系統氣候調適概念,進行邊坡防災、橋梁強化及道路氣候風險評估,提升運輸系統韌性。
1. 公路邊坡監測處置:
(1) 國道部分,高公局為加強邊坡安全,目前轄區所有 604 處 C 級邊坡皆有裝設水位觀測井、傾度管、傾斜計、地錨荷重計及雨量計等自動化監測儀器,另外在國道沿線共設置 90 座自動氣象站,再加上經濟部地礦中心之地質敏感區域圖資、氣象署推播之地震、颱風等資訊,藉以即時監控及處置邊坡,確保國道邊坡安全。
(2) 省道部分,公路局特別就明顯(A級)及疑似(B級) 不穩定徵兆之邊坡進行細部定量評估,並依其 危害度等級篩選出「優先關注邊坡」,除加強其 巡檢頻率之外,同時籌編經費辦理邊坡保護、明隧道、隧道興建等防、避災工程。另外,公路局就早期曾發生滑動、崩塌、沉陷或為順向坡地形 之邊坡設有監測儀器,並導入新科技於公路養 護作為,包含光達測量、UAV 航拍監測、預警攔石網落石告警系統等,以提升省道邊坡之抗災能力。
2. 鐵路邊坡監測處置:
(2) 省道部分,公路局特別就明顯(A級)及疑似(B級) 不穩定徵兆之邊坡進行細部定量評估,並依其 危害度等級篩選出「優先關注邊坡」,除加強其 巡檢頻率之外,同時籌編經費辦理邊坡保護、明隧道、隧道興建等防、避災工程。另外,公路局就早期曾發生滑動、崩塌、沉陷或為順向坡地形 之邊坡設有監測儀器,並導入新科技於公路養 護作為,包含光達測量、UAV 航拍監測、預警攔石網落石告警系統等,以提升省道邊坡之抗災能力。
2. 鐵路邊坡監測處置:
(1) 高鐵部分,高鐵公司就沿線 389 處邊坡,除建立 邊坡分級檢查機制、依程序辦理定期檢查、不定 期檢查外;並積極辦理邊坡監測作業,其中 84 處(225 組儀器)辦理定期人工量測、26 處設置自動化監測站並持續升級 16 處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 IoT)監測系統,以加強邊坡監測。另為更進一步確保安全及非預期之自然災害,高鐵全線設有災害告警系統(DWS),包括落石告警、邊坡滑動、闖入告警偵測計等。當偵測到路線障礙時,會由自動列車控制系統(ATC)自動觸發列車保護信號,讓列車於受影響區域前緊急停車,以確保旅客與行車安全。
(2) 臺鐵部分,邊坡防護部分,28 處 B 級(疑似不穩定徵兆)邊坡補強工程截至 113 年 7 月底累 計完成 25 處,另鐵道局代辦 3 處預計 113 年底完工;全面盤點鐵、公路鄰近具異物入侵風險處 所計 64 處,其中 26 處邊坡設置落石告警系統已於 112 年 4 月汛期前全部正式上線監視;另 於營運路線上選擇鄰近鐵路存在車輛易入侵且 無適當阻隔路段 38 處,辦理「車輛入侵阻隔設施及告警系統建設計畫」,預定 113 年 12 月底前設置完成 28 處,114 年 6 月全數完成。另 113 年 8 月已完成北迴線增設監視設備,並於轄管工務段值班室派員 24 小時監視。
3. 強化公路橋梁安全管理:
(2) 臺鐵部分,邊坡防護部分,28 處 B 級(疑似不穩定徵兆)邊坡補強工程截至 113 年 7 月底累 計完成 25 處,另鐵道局代辦 3 處預計 113 年底完工;全面盤點鐵、公路鄰近具異物入侵風險處 所計 64 處,其中 26 處邊坡設置落石告警系統已於 112 年 4 月汛期前全部正式上線監視;另 於營運路線上選擇鄰近鐵路存在車輛易入侵且 無適當阻隔路段 38 處,辦理「車輛入侵阻隔設施及告警系統建設計畫」,預定 113 年 12 月底前設置完成 28 處,114 年 6 月全數完成。另 113 年 8 月已完成北迴線增設監視設備,並於轄管工務段值班室派員 24 小時監視。
3. 強化公路橋梁安全管理:
(1) 國、省道橋梁均按「公路橋梁檢測及補強規範」 每 2 年辦理一次定期檢測,並就跨河橋梁等自主提升橋梁檢測頻率,以期達到「定期檢測、發現問題、及早改善」;就地震、豪雨、火災及車輛撞損等事件,亦依據規範啟動特別檢測作業, 並依橋梁構件劣化程度辦理構件修復。
(2) 國、省道特殊性橋梁均依「公路橋梁檢測及補強規範」制定維護管理作業計畫,其中具鋼索之特殊性橋梁,已建置「索力即時監測系統」或定期辦理索力詳細檢測作業,如有異常情形,即由監管系統通知橋梁管理單位及時應變處置。
4. 檢討工程設計規範,提升應災能力:修訂「公路邊 坡大地工程設施維護與管理規範」、「公路邊坡工 程設計規範」。並增訂「鐵路邊坡維護與管理規範」 草案,預計 113 年底前完成審定,落實執行路權 內邊坡單元的維護管理分級,並就路權外邊坡納 入優先關注且觀察的範圍。
(四) 改善蘇花路廊整體運輸穩定性,3 小時快速啟動花東疏運計畫,維持花東運輸不中斷。
(四) 改善蘇花路廊整體運輸穩定性,3 小時快速啟動花東疏運計畫,維持花東運輸不中斷。
1. 為因應地震、颱風及極端氣候短時強降雨的影響,及時提供鐵、公路中斷後之疏運備援,精進花東運輸方案。由原鐵、公路阻斷超過 72 小時啟動海空 運備援方案,提升為 3 小時內即予啟動;並以南迴路廊結合西部軌道(含高鐵)之疏運模式,在緊急特殊災害時期提供東部民眾更多元穩定之聯外交 通服務,維護花東民眾行的方便與安全。
2. 空運部分,第一時間盤點航空公司運能及地勤人力,依災情及鐵、公路可能中斷時間及旅客需求協 調航空公司加開班機,以利民眾緊急旅運需求;研議鐵路雙線通車前及確保鐵路運行穩定前,提供誘因鼓勵航空業者加開固定航班,培養客源,促使 航空業者能提供更多的供給量。
3. 海運部分,規劃促成蘇花海運常態性固定航線相關作法,並將研議鐵、公路中斷時期建立海運疏運之開口合約;並可考量結合觀光旅遊,發展藍色公路,以同步促進花蓮觀光發展,並兼顧緊急輸運需求。
四、 推動觀光產業永續與發展
四、 推動觀光產業永續與發展
推動觀光品牌國際化與景區數位轉型, 打造多元旅遊體驗。透過發展綠色旅遊、區域觀光品牌及深度旅遊,致力吸引旅客,促進觀光產業永續發展。工作重點包括:
(一) 觀光品牌國際化並具象化,推出「台灣觀光品牌 3.0」,吸引國際旅客。
1. 靈活運用「台灣觀光品牌 3.0」:113 年 5 月 6 日推出台 灣觀光品牌 3.0 「 TAIWAN–Waves of Wonder(台灣魅力‧驚喜無限)」,於各市場強力播送形象廣告,形塑臺灣觀光形象;並於歐美市場知名地標強化曝光與行銷,如紐約時報廣場、倫敦地 鐵及計程車等;第 4 季推出全新國際宣傳影片, 於歐美主要具影響力媒體強力放送(如英國 BBC 電視、美國 CNN 電視、Netflix、Google、Youtube 等)。
2. 啟動全新年度觀光代言人:因應各不同市場深度行銷,如:韓國市場邀請知名韓團 Super Junior 成員圭賢、東南亞(穆斯林)市場邀請有「馬來西亞蔡依林」之稱的女星 Nabila Razali,日本市場邀請日本影帝妻夫木聰,捲動臺灣觀光話題。
3. 擴大引客、增加誘因:加強宣傳及執行「加速擴大吸引國際觀光客方案」,推出高鐵合作買 1 送 1 優惠、與航空公司合作機票促銷;推動「一程多站」, 優化免費半日遊行程,積極爭取過境旅客入境;推動新南向簽證簡便措施,菲律賓、汶萊及泰國已延 長試辦免簽至 114 年 7 月 31 日。長期持續開拓多元市場精準行銷,增設服務據點,全球將可達 18 個辦事處、10 個服務分處。
(二) 建構世界級觀光景點,尋找、擴展可形塑的觀光亮點,推動區域觀光品牌,打造在地觀光亮點,推動國內、外旅遊市場。
1. 整備觀光前瞻國際魅力景區:113 年 12 月底前完成 12 件魅力景點創新風貌,如「萬金自行車道」、「奮起湖遊憩環境優化」等,提升國際旅遊吸引力。
2. 串聯區域旅遊亮點及廊帶:113 至 116 年聯手地方政府執行全新 6 個重要廊帶亮點營造;另串聯地方景點打造區域旅遊品牌,完成 16 件亮點工程; 並協助地方政府完成 45 處觀光環境營造工作。
2. 串聯區域旅遊亮點及廊帶:113 至 116 年聯手地方政府執行全新 6 個重要廊帶亮點營造;另串聯地方景點打造區域旅遊品牌,完成 16 件亮點工程; 並協助地方政府完成 45 處觀光環境營造工作。
3. 打造區域觀光旅遊品牌:整合既有 18 個觀光圈執行成果,重新打造 7 個「區域觀光品牌」,並於 113 年 10 月起辦理 4 場「觀光區市集日」擴大行銷。 並擴大跨域合作,結合業界與部會,串聯鐵道、步道及鐵馬道旅遊環境,加強行銷推廣。
4. 環島百大亮點捲動國旅熱潮:推出臺灣觀光 100 亮點,鼓勵走訪各地亮點;整合高/臺鐵、4 大捷運系統及台灣好行路線,推出 TaiwanPASS;臺灣旅宿網推出優宿專區,鼓勵業者提供住宿優惠;落實「花東振興方案」,推出住宿補助及旅運優惠, 並就花蓮地區推出一來再來加碼方案(自由行旅遊 113 年 9 月起、團體旅遊 113 年 8 月 15 日起)。
(三) 促進綠色旅遊發展,推動生態旅遊及觀光業者綠色認證,推廣永續旅遊。
(三) 促進綠色旅遊發展,推動生態旅遊及觀光業者綠色認證,推廣永續旅遊。
1. 接軌永續旅遊:短期透過教育訓練、企業參訪、辦理座談會與論壇等方式,輔導業者取得永續認證, 並與環境部合作推動綠色旅宿、「一次性旅宿用品 限制使用」政策,長期優化台灣好行及台灣觀巴, 推動路線減碳、環保及永續化。
2. 以綠色目的地為行銷主軸:中期取得 10 個全新綠色旅遊目的地認證,並逐步輔導各管理處轄內業者取得綠色旅行標章,接軌國際綠色產業鏈,目標 117 年取得 12 處認證。
(四) 觀光產業數位化發展,結合數位科技推動智慧景區及數位觀光產業。
1. 打造國家級智慧景區:推動 6 處示範智慧景區,透過數位轉型與推動景區智慧化,提升景區在管理、服務、行銷的效能;113 年已成立智慧景區數位轉型專案辦公室(PMO),至 116 年統一 13 個智慧景區綜合管理平臺,結合 AI、擴增實境 (Augmented Reality, AR)及區塊鏈技術,以智慧管理提升旅遊安全管理。
2. 辦理觀光產業數位轉型博覽會:113 年 12 月辦理第 2 屆「觀光產業數位轉型博覽會」,輔導觀光產業導入數位化服務,亦持續和數位發展部、經濟部等部會合作,運用 AI 技術推動數位觀光。
五、 精進郵政與氣象服務
五、 精進郵政與氣象服務
以提供卓越及全民信賴的郵政服務為願景,引進數位科技,打造友善金融及全齡壽險服務,推動郵政物流園區智慧自動化系統,結合綠色電動化運輸,實現低碳目標,完善郵務、儲匯、壽險優質便利的環境。另外,致力於提升氣象觀測及預報技術,透過先進的氣象系統強化防災能力,為民眾生活提供更高效、準確的氣象服務。工作重點包括:
(一) 智慧郵政物流與自動化,推動郵政物流園區自動化管理系統,提升電商物流處理效率。
(一) 智慧郵政物流與自動化,推動郵政物流園區自動化管理系統,提升電商物流處理效率。
1. 郵政轉型智慧物流,推動郵政物流園區自動化管理系統,113 年完成自動倉儲設備驗收啟用,未來可於園區內集中處理全國 70%以上郵件分揀封運,另於海關及檢驗檢疫單位進駐後,結合關、 檢、郵協同處理國際郵件作業,並運用各國郵政傳輸提供預報關電子郵件資訊(ITMATT)加速國際進口郵包通關。
2. 園區將導入高效率倉儲理貨加工作業,提升電商物流處理效率,並藉由地理環境優勢結合桃園國 際機場及臺北港發展物流與跨境物流,以利發揮最大海空郵物流之綜效。
(二) 綠色運輸與低碳發展,擴大郵政電動車隊,實現物流綠色轉型;擴大提供多元支付與虛實整合數位金融;提供全齡壽險服務,完善社會安全網絡。
(二) 綠色運輸與低碳發展,擴大郵政電動車隊,實現物流綠色轉型;擴大提供多元支付與虛實整合數位金融;提供全齡壽險服務,完善社會安全網絡。
1. 優化車輛調度與管理系統,並響應低碳永續發展, 建立綠能車隊,113 年已完成配置電動機車共 3,241 輛,預計 113 年底完成日間快捷幹線運輸路線先導測試;115 年底前配合新一代郵運作業管理系統建置,導入幹線、區內運輸全路線,及配置電 動機車 3,557 輛;117 年底運用現代資訊技術達成需求預測與資源配置、數據分析報告、優化車輛調度與管理目標,及配置電動機車共 3,873 輛政策目標,致力於淨零排放的環境永續發展。
2. 行動郵局 APP 新增印尼小額安心匯款服務,滿足移工需求、落實普惠金融。持續與同業異業策略合作,運用 AI 科技強化防詐及阻詐,守護民眾財產。 113 年第 4 季提供郵政金融卡雲支付客戶乘車碼服務,114 年第 3 季於行動郵局 APP 使用並查詢 相關乘車資訊。
2. 行動郵局 APP 新增印尼小額安心匯款服務,滿足移工需求、落實普惠金融。持續與同業異業策略合作,運用 AI 科技強化防詐及阻詐,守護民眾財產。 113 年第 4 季提供郵政金融卡雲支付客戶乘車碼服務,114 年第 3 季於行動郵局 APP 使用並查詢 相關乘車資訊。
3. 推動郵政壽險數位化,開辦行動保全服務,114 年 第 2 季提供行動理賠服務,115 年 3 月增設高齡者錄音 AI 智能檢核功能。
(三) 提升氣象服務科技觀測技術,強化災害預警系統及氣象預報準確度。
1. 氣象署為強化災害預警和氣象預報能力,持續建 置先進氣象觀測及遙測設備、引進先進運算能力, 發展 AI 氣象應用,已於 112 年完成第 6 代高速運算電腦系統建置,提升區域模式水平解析度由原 3 公里至 1 公里及颱風路徑預報每年提升 2%,提供預報員更精準客觀指引,強化天氣測報能力。
2. 氣象署透過與輝達公司(NVIDIA)合作,發展新型 AI 天氣降尺度技術 ( 生成式擴散 AI 模型 , Correction Diffusion Model, CorrDiff),在 113 年凱米颱風及山陀兒颱風案例中,此產品提供更佳的颱風與地形交互作用,有助預報的研判。AI 技術亦應用於近岸異常波浪監測與預報系統,截至 113 年 9 月底已完成 12 站異常波浪監測站及 10 套異常波浪預報系統,並持續與觀光署合作,強化近岸異常波浪之預警,保障遊憩民眾的安全。
2. 氣象署透過與輝達公司(NVIDIA)合作,發展新型 AI 天氣降尺度技術 ( 生成式擴散 AI 模型 , Correction Diffusion Model, CorrDiff),在 113 年凱米颱風及山陀兒颱風案例中,此產品提供更佳的颱風與地形交互作用,有助預報的研判。AI 技術亦應用於近岸異常波浪監測與預報系統,截至 113 年 9 月底已完成 12 站異常波浪監測站及 10 套異常波浪預報系統,並持續與觀光署合作,強化近岸異常波浪之預警,保障遊憩民眾的安全。
3. 氣象署刻正積極申辦「數值天氣測報高速運算電腦建設計畫」,以加速發展人工智慧氣象應用,建 立新世代氣象測報模式;並以全球模式天氣預報準確度提升 6%,區域模式颱風路徑 120 小時預報準確度提升至 12%為目標。
4. 氣象署完成整合 7 座雙偏極化氣象雷達監測網, 預計於 114 年完成雲林、宜蘭降雨雷達儀安裝,116 至 118 年分別完成金門、馬祖觀霧及觀雨雷達的建置,增進雷達監測的覆蓋率,提升豪大雨監測災防能力;苗栗後龍及雲林古坑氣象站分別於 113 年 6 月 12 日及 9 月 26 日啟用,達成全國每一縣 市皆設立有人氣象站的目標。
(四) 提供氣象短時、小區域預報,縮短地震通報時間。
(四) 提供氣象短時、小區域預報,縮短地震通報時間。
1. 為強化氣象預報服務,氣象署於 113 年正式發布 「山區暴雨之溪水暴漲警示訊息」,共計 11 縣市 24 個溪流區,以強化民眾溪流遊憩安全;113 年 4 月 1 日起,將近海與遠洋預報由 3 天延長至 5 天、鄉鎮沿海預報由 2 天延長至 3 天,以強化活動安全。 113 年颱風季起新增「颱風暴風可能到達時間」及 「颱風暴風可能最早到達時間」2 項產品,試辦「颱風警報期間沿海地區風力預報」;並首次於 113 年 7 月 23 日凱米颱風及 9 月 20 日至 10 月 2 日山陀兒颱風期間,縣市政府視訊連線會議使用,提供各縣市政府進行停班課決策參用。持續精緻化鄉鎮天氣警特報;另將導入機器學習技術,預計 117 年完成臺灣高解析度格點溫度及雨量月季預報產品。
2. 為強化強震即時警報效能,113 年增建 38 座地震站,共計達 632 站,加密站網並增進傳輸處理效 率;113 年完成高雄市都會區客製化地震預警系 統,預計 114 年完成臺中市客製化地震預警系統, 地震預警時效由 10 秒縮短至 7 秒,地震預警盲區 由 35 公里縮小至 25 公里。預計 117 年完成臺灣南部海域舖設 200 公里長海纜,並於海纜沿線設置 3 座海底地震觀測站,提供臺灣西南部沿海地 震預警 14 秒、海嘯預警 30 分鐘之應變時間,提升馬尼拉海溝所引發地震海嘯的預警。
3. 氣象署刻正積極研發應用 AI 技術縮短地震通報 時間,透由 AI 技術提升識別 P 波與預估震度的準確性,將有助於強震即時警報系統在早期階段即發出警報,進而縮短通報時間。
3. 氣象署刻正積極研發應用 AI 技術縮短地震通報 時間,透由 AI 技術提升識別 P 波與預估震度的準確性,將有助於強震即時警報系統在早期階段即發出警報,進而縮短通報時間。
六、 推動淨零碳排邁向環境永續
交通部在運輸淨零轉型的政策下,主要推動淨零關鍵戰略 7「運具電動化及無碳化」、關鍵戰略 10「淨零綠生活─建構低碳運輸網路」。工作重點包括:
(一) 以公共運輸先行策略及政府帶頭示範,優先推動 119 年市區公車全面電動化,並朝向 129 年電動小客車及電動機車,新車市售比 100%之目標。
1. 截至 113 年 8 月底,電動大客車(含營運中、打造中將領牌及已核定額度)計 4,014 輛,普及率約 38%,已達成 113 年 25%目標,交通部將持續與經濟部輔導國內車輛業者推出多元電動大客車車型,並強化督促地方政府依年限汰換大客車,逐步邁向 114 年 35%、119 年 100%目標。
1. 截至 113 年 8 月底,電動大客車(含營運中、打造中將領牌及已核定額度)計 4,014 輛,普及率約 38%,已達成 113 年 25%目標,交通部將持續與經濟部輔導國內車輛業者推出多元電動大客車車型,並強化督促地方政府依年限汰換大客車,逐步邁向 114 年 35%、119 年 100%目標。
2. 截至 113 年 8 月底,電動小客車新車 24,229 輛, 市售比 8.9%,可達成 113 年 6%目標;交通部將 持續與經濟部輔導業者推出平價國產電動小客車,並持續與環境部及財政部提供獎勵補助及稅費減免優惠,逐步邁向 114 年 10%、119 年 30%、 129 年 100%目標。電動機車新車 49,539 輛,目前新車市售比 10.1%(年度目標 17%);交通部持續與經濟部及環境部以車、站、行三面向,提供車輛新 購及汰換、充換電站設置及機車行轉型補助;並鼓勵中華郵政公司及外送員使用電動機車,逐步邁向新車市售比 114 年 20%、119 年 35%、129 年 100%目標。
3. 持續完備電動車使用環境,已於交通運輸節點、公共停車場、國道路網設置充足公共充電樁:截至 113 年 8 月底,已設置公共充電樁數量共計 9,481 槍(慢充 7,260 槍、快充 2,221 槍),整體車樁比及快充車樁比均符合歐盟建議標準;電動機車充換 電站 5,733 站。113 年 8 月達成「國道充電路網全面上線」,全國道 15 處服務區以及 1 休息站提供電動車快充服務共計 23 站,其中於關西、泰安南站及新營南北站設有大型車充電站。
3. 持續完備電動車使用環境,已於交通運輸節點、公共停車場、國道路網設置充足公共充電樁:截至 113 年 8 月底,已設置公共充電樁數量共計 9,481 槍(慢充 7,260 槍、快充 2,221 槍),整體車樁比及快充車樁比均符合歐盟建議標準;電動機車充換 電站 5,733 站。113 年 8 月達成「國道充電路網全面上線」,全國道 15 處服務區以及 1 休息站提供電動車快充服務共計 23 站,其中於關西、泰安南站及新營南北站設有大型車充電站。
(二) 建構低碳運輸網路、推動公共運輸、完備自行車環境、公共運輸導向 (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 TOD)之土地使用、減少非必要運輸需求,並推廣綠色貨運、綠色觀光及綠色旅遊等推動措施。
1. 交通部其他運輸淨零轉型策略,係列於環境部主辦關鍵戰略 10「淨零綠生活」六大面向之「低碳運輸網絡」項下,關鍵績效指標為鐵公路公共運輸運量,截至 113 年上半年已累計達 10.89 億人次,預計 113 年達 21.91 億人次,中(114 年)、長(115 年)期分別達 24.70 億人次、25.69 億人次。
2. 在低碳運輸網絡的推動上,交通部透過補助地方政府公路公共運輸、高鐵聯票優惠、改善臺鐵票務 系統等措施,另推出 TPASS 行政院公共運輸通勤 月票,提供民眾搭乘公共運輸通勤平均支出 3 至 5 折優惠,統計 112 年 7 月至 113 年 6 月全國公 共運輸運量,相較月票實施前同期(111 年 7 月至 112 年 6 月)約成長 11.83%。在公路系統道路整體環境改善或新闢拓寬時,優先引導地方政府辦理 設置步行設施;持續增設兩鐵車站,提供鐵馬(自行車)友善搭乘臺鐵的使用環境;持續強化引導地方政府實施路邊停車收費與推動園區計程車共乘、提高高碳排車輛到檢率以減少私人運具需求;引導運輸業者強化運輸業綠色管理及減碳作為, 推動綠色觀光及加強低碳運輸的教育。
2. 在低碳運輸網絡的推動上,交通部透過補助地方政府公路公共運輸、高鐵聯票優惠、改善臺鐵票務 系統等措施,另推出 TPASS 行政院公共運輸通勤 月票,提供民眾搭乘公共運輸通勤平均支出 3 至 5 折優惠,統計 112 年 7 月至 113 年 6 月全國公 共運輸運量,相較月票實施前同期(111 年 7 月至 112 年 6 月)約成長 11.83%。在公路系統道路整體環境改善或新闢拓寬時,優先引導地方政府辦理 設置步行設施;持續增設兩鐵車站,提供鐵馬(自行車)友善搭乘臺鐵的使用環境;持續強化引導地方政府實施路邊停車收費與推動園區計程車共乘、提高高碳排車輛到檢率以減少私人運具需求;引導運輸業者強化運輸業綠色管理及減碳作為, 推動綠色觀光及加強低碳運輸的教育。
(三) 推動海、空運減碳,強化商港機場營運減碳管理,推動國內水運低碳化及電動化,執行國際航空業碳抵換及減量計畫,推動永續航空燃油使用及工程減碳。
1. 打造綠色港埠:
(1) 落實海港減碳措施:臺灣港群已全數取得歐洲 生態港(EcoPort)認證,將持續辦理生態港複評認 證。配合環境部臺灣岸電示範計畫,113 年 2 月 已先完成高雄港 44 號貨輪碼頭 1 座,於 115 年 前再新增 5 座岸電;長期設置智慧能源管理系統及儲創能設備,持續推動港口低碳再生能源發展。
(2) 規劃水運低碳化及電動化:配合國際海事組織推動船舶減碳措施,已自 111 年起陸續公告採用相關國際公約規範;預計於 113 年完成內水載客船舶電動化綜合規劃案;114 年完成水運低碳化整體藍圖與推動方案相關研究。
(2) 規劃水運低碳化及電動化:配合國際海事組織推動船舶減碳措施,已自 111 年起陸續公告採用相關國際公約規範;預計於 113 年完成內水載客船舶電動化綜合規劃案;114 年完成水運低碳化整體藍圖與推動方案相關研究。
(3) 推動永續替代燃料使用:臺灣港務股份有限公 司於 5 年商港整體發展計畫,適時評估我國商 港提供替代燃料加注之可行性,航港局統計船舶替代燃料使用需求,協調有關部會、油商及航商建構海運替代能源基礎建設及供應鏈。
2. 打造綠色機場:
2. 打造綠色機場:
(1) 執行機場減碳措施:各機場持續推動節能及再生能源利用措施,包括 113 年完成橋氣橋電、太陽能光電設備更新及設置,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約 4,673 公噸;114 年提升地勤電動車使用比例及設置充電樁,目前桃園機場電動化比率達 30%,並設置 43 座充電樁,將提升充電樁數量 達 92 座;未來桃園及高雄機場均以達到國際機場協會碳認證等級四為目標,辦理各項減碳措施。
(2) 執行國際航空業碳抵換及減量計畫:配合國際 民 航 組 織 (International Civil Aviation Organization, ICAO)推動「國際航空碳抵換及減 量計畫(Carbon Offset and Reduction Scheme for International Aviation, CORSIA)」,已於 112 年修 訂公告民用航空運輸業管理規則及普通航空業管理規則,將該機制國內法制化,持續督導航空公司執行監測、申報、查證及碳抵換工作。
(3) 推動永續航空燃油使用:民航局已積極與相關部會、油商、航空業者及航空站就推動永續航空燃油(Sustainable Aviation Fuel, SAF)使用研商,並啟動於我國機場添加永續航空燃油之試行計畫,預計 114 年上半年於桃園機場及松山機場由臺灣中油公司為國籍航空首次添加 SAF,加速國籍航空碳排放減量;民航局亦鼓勵國籍航空公司於 2030 年使用 SAF 達 5%,進而於 2050 年達到 ICAO 之淨零排放目標。
(3) 推動永續航空燃油使用:民航局已積極與相關部會、油商、航空業者及航空站就推動永續航空燃油(Sustainable Aviation Fuel, SAF)使用研商,並啟動於我國機場添加永續航空燃油之試行計畫,預計 114 年上半年於桃園機場及松山機場由臺灣中油公司為國籍航空首次添加 SAF,加速國籍航空碳排放減量;民航局亦鼓勵國籍航空公司於 2030 年使用 SAF 達 5%,進而於 2050 年達到 ICAO 之淨零排放目標。
3. 推動公共工程減碳:
配合行政院工程會規劃推動公共工程減碳,刻由公路局、高公局及鐵道局分別就「公路工程」、「 國道工程」及「軌道工程」研議訂定減碳指引,以 114 年底完成指引為目標。
參、結語
交通部透過「人本交通 便捷臺灣 發展觀光 綠色運輸」的策略,有效提升臺灣的交通建設及服務品質,並增強臺灣作為旅遊目的地之吸引力,促進經濟發展;善用科技及人本關懷,除達成「AI 行動內閣」之推動政策外, 並實現「國家希望工程」之願景,提供優質、便利民行之服務,創造美好的交通生活。
以上為交通部重要業務報告,敬請各位委員指教。 謝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